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承包地流转及其问题研究--以皖北Q村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研究 | 第9-18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第9-15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一、研究内容及重点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其诠释 | 第21-29页 |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 | 第21-22页 |
一、城镇化 | 第21页 |
二、我国城镇化的转型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农村土地确权 | 第22-26页 |
一、农村土地产权 | 第22-25页 |
二、农村土地确权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农村承包地流转 | 第26-29页 |
一、法律政策关于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界定 | 第26-27页 |
二、学者关于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界定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农村承包地流转实践与典型模式 | 第29-38页 |
第一节 农村承包地流转状况 | 第29-35页 |
一、城镇化发展与农村承包地流转 | 第29-30页 |
二、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状况 | 第30-35页 |
第二节 农村承包地流转典型模式 | 第35-38页 |
一、重庆模式 | 第35-36页 |
二、苏南模式 | 第36-37页 |
三、成都模式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皖北Q村承包地流转运作及其问题 | 第38-51页 |
第一节 皖北Q村基本情况概述 | 第38-39页 |
一、地理环境 | 第38页 |
二、交通条件 | 第38-39页 |
三、人口及劳动力外出情况 | 第39页 |
四、农业种植情况 | 第39页 |
第二节 皖北Q村承包地流转运作 | 第39-46页 |
一、皖北Q村承包地流转的启动阶段 | 第39-40页 |
二、皖北Q村承包地流转的动员阶段 | 第40-46页 |
三、皖北Q村承包地流转的实施阶段 | 第46页 |
第三节 皖北Q村承包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 第46-51页 |
一、农民权益受损 | 第47-48页 |
二、农民就业不充分 | 第48页 |
三、农村社会分层加剧 | 第48-49页 |
四、承包大户经营困难 | 第49页 |
五、改变承包地农业用途倾向严重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完善农村承包地流转对策 | 第51-57页 |
第一节 农村承包地流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一、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原则 | 第51页 |
二、坚持保护耕地原则 | 第51-52页 |
三、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 第52页 |
第二节 农村承包地流转问题的对策探讨 | 第52-57页 |
一、加快建设农村承包地流转辅助机制 | 第52-54页 |
二、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机制 | 第54-55页 |
三、规范农村承包地流转程序 | 第55-56页 |
四、完善农村承包地流转法律保障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7-60页 |
第一节 总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一、总结 | 第57-58页 |
二、讨论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