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一、操纵证券市场罪客观行为的认定 | 第12-20页 |
(一) 连续交易操纵 | 第12-15页 |
1. “资源优势”的含义 | 第13页 |
2. “连续买卖”的理解 | 第13-14页 |
3. “联合买卖”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 相对委托操纵 | 第15-17页 |
1. “与他人串通”的理解 | 第15-16页 |
2. 影响证券交易量或价格的内涵 | 第16页 |
3. 大宗交易相对委托行为的认定 | 第16-17页 |
(三) 洗售操纵 | 第17-20页 |
1. 行为内容要素的界定 | 第17-18页 |
2. 行为结果要素的理解 | 第18页 |
3. 洗售操纵与当日冲销的区分 | 第18-20页 |
二、操纵证券市场罪兜底条款的理解适用 | 第20-28页 |
(一) 操纵证券市场罪兜底条款的问题提出 | 第20-23页 |
1. 兜底条款的概念及其在本罪中存在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2. 操纵证券市场罪兜底条款理解的争议——以汪建中“抢帽子”案为例 | 第21-23页 |
(二) 操纵证券市场罪兜底条款刑法解释的具体规则 | 第23-25页 |
1. 坚持严格解释规则 | 第23-24页 |
2. 坚持同类解释规则 | 第24-25页 |
(三) 操纵证券市场罪兜底条款适用的具体情形 | 第25-28页 |
1. 蛊惑交易 | 第25页 |
2. 虚假申报 | 第25-26页 |
3. 安定操纵 | 第26页 |
4. 违约交割 | 第26-28页 |
三、操纵证券市场罪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28-35页 |
(一) 操纵证券市场罪因果关系认定的困境 | 第28-30页 |
1. 对本罪操纵行为的判断存在困难 | 第29页 |
2. 对本罪结果事实的判定存在困难 | 第29-30页 |
(二) 域外对操纵证券市场罪因果关系的认定与借鉴 | 第30-35页 |
1. 域外对操纵证券市场罪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30-33页 |
2. 对我国操纵证券市场罪因果关系判断的借鉴 | 第33-35页 |
四、操纵证券市场行为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衔接 | 第35-41页 |
(一)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两法”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 第35-38页 |
1.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的界限不明 | 第35页 |
2. 处罚上“以罚代刑”严重 | 第35-37页 |
3. 行政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有失协调 | 第37-38页 |
(二)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两法”衔接的完善建议 | 第38-41页 |
1. 厘清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的界限 | 第38-39页 |
2. 优化操纵证券市场罪刑罚配置 | 第39-40页 |
3. 促进本罪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程序相互协调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