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习近平关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0-17页
    一、选题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一) 理论意义第11页
        (二) 实践意义第11-12页
    三、研究综述第12-15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四、研究思路第15页
    五、研究方法第15-16页
    六、可能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一章 意识形态安全概述第17-24页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第17-20页
        (一) 意识形态内涵的演变第17-19页
        (二) 意识形态安全内涵分析第19-20页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特征第20-22页
        (一) 全局性第20页
        (二) 多样化第20-21页
        (三) 复杂性第21页
        (四) 群体性第21-22页
    三、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第22-24页
        (一) 维护国家利益第22页
        (二) 排除错误社会思潮第22-23页
        (三) 规范价值引导第23-24页
第二章 习近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的理论来源第24-35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第24-26页
        (一)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构想第24-25页
        (二) 列宁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阐发第25-26页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思想第26-31页
        (一) 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第26-27页
        (二) 邓小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继承第27-28页
        (三) 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发展第28-30页
        (四) 胡锦涛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丰富第30-31页
    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扬弃第31-35页
        (一)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第31-32页
        (二)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第32页
        (三)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第32-33页
        (四) 哈贝马斯的“技术统治的意识”第33页
        (五) 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意识形态理论第33-35页
第三章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遇到的现实挑战第35-43页
    一、社会转型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第35-36页
        (一) 社会转型衍生的利益分化滋生了多元化社会思潮第35页
        (二) 社会转型离散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第35-36页
        (三) 社会转型弱化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第36页
    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困境第36-38页
        (一) 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弱化第36-37页
        (二) 传统传播方式权威性的流散第37页
        (三) 网络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泛滥第37-38页
    三、西方社会思潮给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第38-40页
        (一) 经济思潮:新自由主义第38-39页
        (二) 政治思潮:民主社会主义第39页
        (三) 文化思潮:普世价值第39页
        (四) 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第39-40页
    四、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第40-43页
        (一) 多元化社会思潮,削弱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第40-41页
        (二) 社会转型,降低了人民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第41页
        (三) 宣传方式的落后,弱化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引导力第41-43页
第四章 习近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体系第43-50页
    一、明确意识形态安全基本要求第43-45页
        (一) 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第43页
        (二) 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辩证统一的关系第43-44页
        (三) 处理好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的关系第44-45页
        (四) 处理好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的关系第45页
    二、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任务第45-47页
        (一) 抵制西方社会思潮各种渗透第45-46页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46页
        (三) 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度第46-47页
        (四) 传播好中国声音第47页
    三、夯实意识形态安全根本保障第47-50页
        (一)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48页
        (二)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48页
        (三) 优化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第48-50页
第五章 习近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策略第50-63页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辐射性功能第50-53页
        (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50-51页
            1. 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第50页
            2. 加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第50-51页
            3. 拓宽价值观的传播渠道第51页
        (二) 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辐射性功能第51-53页
            1. 优秀文化作品需合乎时代第51-52页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52页
            3. 文化需以党的引领为保障第52-53页
    二、抵制西方社会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指导地位第53-55页
        (一) 抵制多元化的西方社会思潮第53-54页
            1. 加大宣传稳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第53页
            2. 加强网络管理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第53-54页
        (二) 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指导地位第54-55页
            1. 中共产党需要坚持一元指导第54页
            2. 吸收多元社会思潮的有益成份第54-55页
            3.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第55页
    三、维护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构建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体制建设第55-58页
        (一) 维护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第55-56页
            1. 坚守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第55-56页
            2. 加强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的学习第56页
        (二) 构建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体制建设第56-58页
            1. 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引导第56-57页
            2.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第57页
            3. 完善意识形态安全的法治建设第57-58页
    四、培养多层次意识形态安全队伍,加大意识形态宣传力度第58-60页
        (一) 培养多层次意识形态安全队伍第58-59页
            1.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养工作第58页
            2. 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第58-59页
        (二) 加大意识形态宣传力度第59-60页
            1. 发挥网络技术优势进行宣传第59页
            2. 转变思想政治宣讲模式第59-60页
    五、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坚守意识形态文化阵地第60-63页
        (一) 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第60-61页
            1. 建立社会思潮预警设置第60页
            2. 建立社会疏通引导机制第60-61页
            3. 搭建社会利益诉求机制第61页
        (二) 坚守意识形态文化阵地第61-63页
            1. 培育意识形态认同机制第61-62页
            2.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第62-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学科属性考察思政硕士研究生科研的阻力和动力
下一篇:自噬对热诱导舌鳞癌Cal-27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