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我国油茶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2 福建省油茶研究进展 | 第12页 |
3 配合力分析与杂种优势预测 | 第12-14页 |
4 DNA 分子标记在油茶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ISSR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4-15页 |
·RAPD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5页 |
·SRAP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5-16页 |
·AFLP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6页 |
·SCAR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6-17页 |
5 分子标记在杂交后代鉴定中的研究 | 第17-19页 |
·杂种真实性鉴定 | 第17-18页 |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 第18-19页 |
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油茶亲本及杂交后代的ISSR 遗传分析 | 第21-3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供试材料及来源 | 第21页 |
·杂交方法 | 第21-23页 |
·花粉的采集和贮藏 | 第21-22页 |
·去雄 | 第22页 |
·授粉 | 第22-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油茶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 | 第23-24页 |
·DNA 质量和浓度检测 | 第24页 |
·模板DNA 的稀释 | 第24页 |
·ISSR 反应体系 | 第24-25页 |
·引物筛选 | 第25页 |
·ISSR 扩增产物检测 | 第2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油茶DNA 检测 | 第26页 |
·模板DNA 稀释倍数的确定 | 第26-27页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27-28页 |
·油茶31 个样品亲缘遗传关系的 ISSR 扩增结果与聚类分析 | 第28-34页 |
·ISSR 扩增结果图 | 第28-30页 |
·条带统计 | 第30页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30-32页 |
·聚类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油茶亲本及杂交后代的SRAP 遗传分析 | 第34-5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油茶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 | 第34页 |
·SRAP 反应体系 | 第34-3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5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50页 |
·DNA 稀释倍数的筛选 | 第35-36页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36-37页 |
·油茶31 个样品亲缘遗传关系的 SRAP 扩增结果与聚类分析 | 第37-44页 |
·SRAP 扩增结果图 | 第37-40页 |
·条带统计 | 第40-41页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41页 |
·聚类分析 | 第41-44页 |
·两种分子标记的综合讨论 | 第44-50页 |
·遗传多样性参数 | 第44-45页 |
·两种分子标记聚类结果 | 第45-50页 |
第四章 油茶杂交后代SRAP 分子鉴定 | 第50-5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杂种真实性鉴定标准 | 第50页 |
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优树与杂交组合子代的真实性鉴定 | 第50-53页 |
·优树与其原始亲本真实性鉴定 | 第53-56页 |
第五章 油茶优树杂交数量性状分析 | 第56-6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原始亲本的测产 | 第56页 |
·优树杂交后代的成活率测定 | 第56页 |
·果实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56页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56-58页 |
·杂种优势 | 第56-57页 |
·果实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57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57-58页 |
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8-68页 |
·油茶优树杂种优势分析 | 第58-59页 |
·油茶优树杂交果实成活率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杂交果实配合力结果分析 | 第61-68页 |
·杂交果实形态指标的方差分析 | 第61-62页 |
·杂交果实形态指标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62-63页 |
·优树杂交果实形态指标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 第63-65页 |
·优树杂交不同组合果实形态数量性状特殊配合力综合评价 | 第65-68页 |
第六章 油茶优树杂交子代苗期性状的早期选择 | 第68-8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杂交种子的处理 | 第68页 |
·实验设计 | 第68页 |
·苗期苗木调查方法 | 第68-69页 |
·实验仪器 | 第69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9-70页 |
·主要公式计算 | 第69页 |
·配合力计算 | 第69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69-70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81页 |
·苗期重要性状调查统计及分析 | 第70-71页 |
·苗期重要性状方差分析 | 第71-72页 |
·各杂交组合苗期、地径的配合力分析 | 第72-75页 |
·各杂交组合的光合特性综合分析及评价 | 第75-81页 |
·各杂交组合光合指标的测定结果 | 第75-76页 |
·杂种苗期重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76-79页 |
·杂种苗期重要性状的综合评价 | 第79-8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81-85页 |
1 总结 | 第81-82页 |
2 讨论 | 第82-85页 |
·油茶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优化 | 第82页 |
·聚丙烯酰胺胶与琼脂糖凝胶两种电泳的比较 | 第82页 |
·杂交的成功率 | 第82页 |
·油茶杂交后代鉴别 | 第82-83页 |
·油茶优树杂交数量性状分析 | 第83页 |
·油茶优树的早期选择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表1 | 第88-90页 |
附表2 | 第90-92页 |
附图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