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6-31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电磁兼容技术 | 第17-18页 |
1.3 电磁屏蔽材料研究 | 第18-27页 |
1.3.1 反射型屏蔽材料研究 | 第18-23页 |
1.3.2 吸收型屏蔽材料研究 | 第23-27页 |
1.4 木材金属复合材料研究情况 | 第27-29页 |
1.4.1 表面导电型木材金属复合材料 | 第28页 |
1.4.2 填充型金属木材复合材料 | 第28-29页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9-31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2 化学镀铜单板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1-54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2.1.1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1.3 单板化学镀铜技术路线 | 第32页 |
2.1.4 单板预处理 | 第32-33页 |
2.1.5 活化处理 | 第33-34页 |
2.1.6 化学镀铜镀液组分的选择及溶液配制 | 第34-35页 |
2.2 测试与表征 | 第35-37页 |
2.2.1 金属沉积量测定 | 第35页 |
2.2.2 SEM | 第35页 |
2.2.3 XRD | 第35页 |
2.2.4 表面电阻率 | 第35页 |
2.2.5 表面润湿性 | 第35-36页 |
2.2.6 结合强度 | 第36页 |
2.2.7 电磁屏蔽性能 | 第36-37页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53页 |
2.3.1 pH影响 | 第37-38页 |
2.3.2 镀液温度影响 | 第38-40页 |
2.3.3 相对浓度影响 | 第40-42页 |
2.3.4 化学镀铜单板表征 | 第42-53页 |
2.4 小结 | 第53-54页 |
3 纳米四氧化三铁复合化学镀铜单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4-76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3.1.1 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55页 |
3.1.4 纳米四氧化三铁复合化学镀铜单板制备 | 第55-56页 |
3.2 测试与表征 | 第56页 |
3.2.1 SEM | 第56页 |
3.2.2 XRD | 第56页 |
3.2.3 表面电阻率 | 第56页 |
3.2.4 磁性表征(VSM) | 第56页 |
3.2.5 电磁屏蔽性能 | 第56页 |
3.3 单因素分析 | 第56-61页 |
3.3.1 纳米四氧化三铁(Fe_3O_4)浓度对于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2 超声时间对于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3 超声功率对于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3.4 响应面优化 | 第61-74页 |
3.4.1 响应面分析因素水平选取 | 第61页 |
3.4.2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 第61-62页 |
3.4.3 回归方程方差分析 | 第62-64页 |
3.4.4 交互作用分析 | 第64-68页 |
3.4.5 最优工艺的预测 | 第68页 |
3.4.6 实验验证 | 第68-74页 |
3.4.7 复合镀单板电磁屏蔽效能 | 第74页 |
3.5 小节 | 第74-76页 |
4 化学镀铁镍合金单板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76-104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6-79页 |
4.1.1 仪器与设备 | 第76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76-77页 |
4.1.3 单板化学镀铁镍合金技术路线 | 第77页 |
4.1.4 单板预处理 | 第77页 |
4.1.5 活化处理 | 第77-78页 |
4.1.6 化学镀铁镍合金镀液组分的选择及溶液配制 | 第78-79页 |
4.2 测试与表征 | 第79-81页 |
4.2.1 金属沉积量测定 | 第79页 |
4.2.2 SEM | 第79页 |
4.2.3 XRD | 第79页 |
4.2.4 表面电阻率 | 第79页 |
4.2.5 结合强度 | 第79-80页 |
4.2.6 TGA(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分析 | 第80页 |
4.2.7 磁性表征(VSM) | 第80页 |
4.2.8 反射率的测量 | 第80-81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1-102页 |
4.3.1 pH影响 | 第81-90页 |
4.3.2 Fe~(2+)、Ni~(2+)比例影响 | 第90-98页 |
4.3.2.1 金属沉积量 | 第90-98页 |
4.3.3 化学镀铁镍合金单板表面微观形貌 | 第98-100页 |
4.3.4 化学镀铁镍合金单板微波吸收性能 | 第100-101页 |
4.3.5 镀铁镍合金单板镀层结合强度 | 第101-102页 |
4.4 小结 | 第102-104页 |
5 多次化学镀对铁镍合金单板性能影响研究 | 第104-117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5.1.1 仪器与设备 | 第104页 |
5.1.2 实验材料 | 第104页 |
5.1.3 技术路线 | 第104-105页 |
5.1.4 单板预处理 | 第105页 |
5.1.5 活化处理 | 第105页 |
5.1.6 化学镀铁镍合金镀液组分的选择及溶液配制 | 第105-107页 |
5.2 测试与表征 | 第107页 |
5.2.1 金属沉积量测定 | 第107页 |
5.2.2 表面电阻率 | 第107页 |
5.2.3 结合强度 | 第107页 |
5.2.4 磁性表征(VSM) | 第107页 |
5.2.5 反射率的测量 | 第107页 |
5.2.6 表面耐磨性测试 | 第107页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6页 |
5.3.1 化学镀次数的确定 | 第107-109页 |
5.3.2 多次化学镀配方顺序确定 | 第109-115页 |
5.3.3 多次化学镀铁镍合金单板微波吸收性能 | 第115-116页 |
5.4 小节 | 第116-117页 |
6 反射吸收一体化电磁屏蔽单板胶合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17-126页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9页 |
6.1.1 仪器与设备 | 第117页 |
6.1.2 实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6.1.3 胶合板制备流程图 | 第118页 |
6.1.4 胶合板制备 | 第118-119页 |
6.2 测试与表征 | 第119-121页 |
6.2.1 胶合强度测试 | 第119-120页 |
6.2.2 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测试 | 第120-121页 |
6.2.3 电磁屏蔽性能 | 第121页 |
6.2.4 反射率的测量 | 第121页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5页 |
6.3.1 板材力学性能分析及最优组确定 | 第121-123页 |
6.3.2 最优组验证实验 | 第123页 |
6.3.3 电磁屏蔽效能和微波吸收性能 | 第123-125页 |
6.4 小节 | 第125-12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7.1 结论 | 第126-128页 |
7.2 创新点 | 第128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