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家庭用电计量改造项目理论综述 | 第18-25页 |
2.1 家庭用电计量设备的起源与发展 | 第18-19页 |
2.1.1 电能表的历史 | 第18页 |
2.1.2 智能电表涵义 | 第18-19页 |
2.1.3 家庭用电计量改造项目简介 | 第19页 |
2.2 项目评价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2.2.1 项目评价的内涵和实质 | 第19-20页 |
2.2.2 项目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 第20-21页 |
2.2.3 项目的评价基本内容 | 第21-22页 |
2.2.4 项目的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家庭用电计量改造项目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34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和形式 | 第25页 |
3.2 家庭用电计量改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30页 |
3.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5-26页 |
3.2.2 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 第26-27页 |
3.2.3 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 第27-29页 |
3.2.4 家庭用电计量改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3.3 家庭用电计量改造项目评价指标内涵分析 | 第30-33页 |
3.3.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30-31页 |
3.3.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31-32页 |
3.3.3 管理效益分析 | 第32-33页 |
3.3.4 技术效益分析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家庭用电计量改造项目效益评价模型 | 第34-43页 |
4.1 家庭用电计量装置改造项目评价思路 | 第34页 |
4.2 家庭用电计量装置改造项目综合评价模型 | 第34-42页 |
4.2.1 数据类型一致化 | 第34-35页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 | 第35-36页 |
4.2.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36-41页 |
4.2.4 海明距离评价模型 | 第41-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朝阳供电公司家庭用电计量装置改造项目评价研究 | 第43-50页 |
5.1 朝阳区社会经济现状 | 第43页 |
5.2 朝阳供电公司家庭用电计量改造项目意义 | 第43-44页 |
5.3 朝阳区家庭用电计量改造项目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5.3.1 朝阳供电公司家庭用电计量装置改造项目前后定量数据比较 | 第44-45页 |
5.3.2 朝阳供电公司家庭用电计量装置改造项目前后定性数据比较 | 第45-46页 |
5.4 指标权重计算 | 第46-49页 |
5.4.1 AHP法计算权重 | 第46-48页 |
5.4.2 熵权法计算权重 | 第48-49页 |
5.4.3 综合赋权法权重 | 第49页 |
5.5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