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内在价值冲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点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 绪论 | 第11-13页 |
| 第1章 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实体哲学反思 | 第13-22页 |
| ·国家与社会起源的哲学追思 | 第13-15页 |
| ·古代国家制度下的市民社会因子 | 第15-17页 |
| ·国家之"名"与市民社会之"实" | 第17-18页 |
| ·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共生性解释 | 第18-20页 |
| ·唯物史观中的"私人"与"公民" | 第20-22页 |
| 第2章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异质性价值取向 | 第22-34页 |
| ·平等作为现代国家的价值目标 | 第22-28页 |
| ·公共权力作为平等观念的逻辑起点 | 第22-23页 |
| ·公共权力的理论预设"自然平等" | 第23-25页 |
| ·"自然平等"之后的社会平等 | 第25-27页 |
| ·现代国家作为平等价值的承担者 | 第27-28页 |
| ·自由作为市民社会的价值取向 | 第28-34页 |
| ·流动的市民社会 | 第28-30页 |
| ·自由从"上帝之城"降临"世俗之城" | 第30-32页 |
| ·自由是商品的"通行证" | 第32-34页 |
| 第3章 自由与平等的价值冲突 | 第34-41页 |
| ·自由作为个体的价值归宿 | 第34-36页 |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第34-35页 |
| ·自由为了证明人的存在 | 第35-36页 |
| ·平等作为人"类"概念的价值目标 | 第36-39页 |
| ·主体间性萌生平等 | 第36-37页 |
| ·马克思主义对平等观念的两种分类 | 第37-39页 |
| ·自由与平等实践中的冲突 | 第39-41页 |
| 第4章 正义价值对冲突的和解 | 第41-47页 |
| ·正义的哲学本质——善 | 第41-42页 |
| ·马克思正义范畴中的主体间性 | 第42-43页 |
| ·正义的适用范围 | 第43页 |
| ·马克思:为了人类解放 | 第43-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