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建设与成熟度评测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1.3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第14-16页
        1.2.1 研究对象第14页
        1.2.2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4 逻辑框架与创新点第18-19页
        1.4.1 逻辑框架第18页
        1.4.2 创新点第18-19页
    1.5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述评第20-33页
    2.1 跨学科研究综述第20-23页
        2.1.1 跨学科的定义与特征研究第20页
        2.1.2 跨学科团队的组织与运作研究第20-22页
        2.1.3 跨学科问题的研究水平及存在问题第22-23页
    2.2 知识团队研究综述第23-27页
        2.2.1 知识团队的一般理论研究第23-24页
        2.2.2 高校知识团队的管理与运作研究第24-25页
        2.2.3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研究第25-26页
        2.2.4 知识团队的研究水平及存在问题第26-27页
    2.3 团队成熟度研究综述第27-29页
        2.3.1 成熟度的一般理论研究第27页
        2.3.2 组织与团队成熟度研究第27-29页
        2.3.3 团队成熟度的研究水平及存在问题第29页
    2.4 效能测度方法研究综述第29-32页
        2.4.1 组织与团队测度方法研究第29-30页
        2.4.2 团队效能测度方法研究第30-31页
        2.4.3 效能与成熟度测度方法的研究水平及存在问题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第33-52页
    3.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概念第33-36页
        3.1.1 团队第33页
        3.1.2 跨学科知识团队第33-34页
        3.1.3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第34-36页
    3.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建设的意义第36-39页
        3.2.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36页
        3.2.2 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使然第36-38页
        3.2.3 高校社会职责与功能的内在体现第38-39页
    3.3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长的条件与机理第39-48页
        3.3.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成长条件第39-45页
        3.3.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成长机理第45-48页
    3.4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表征基础第48-51页
        3.4.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内涵第48-50页
        3.4.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特性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发展状况分析第52-69页
    4.1 高校跨学科建设状况分析第52-55页
        4.1.1 高校跨学科建设的状况调查第52-53页
        4.1.2 高校跨学科建设的问题分析第53-55页
    4.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发展状况调查第55-65页
        4.2.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发展状况第55-60页
        4.2.2 若干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构成状况第60-65页
    4.3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发展状况的原因分析第65-68页
        4.3.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制度动力不足第65-66页
        4.3.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组织推力缺乏第66-67页
        4.3.3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自动能力不强第67-68页
        4.3.4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绩效张力欠缺第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评测分析第69-94页
    5.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表达框架第69-72页
        5.1.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测量维度第69-70页
        5.1.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测量基准第70-72页
    5.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相关数据挖掘第72-79页
        5.2.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调查量表设计第72-73页
        5.2.2 调查样本的选择第73-74页
        5.2.3 数据处理方法与处理工具第74-79页
    5.3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评测模型设计第79-87页
        5.3.1 评测指标及其量化设计第79-83页
        5.3.2 组合评测模型设计第83-85页
        5.3.3 评测标准及其依据第85-87页
    5.4 若干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评测分析第87-93页
        5.4.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评测结果第87-92页
        5.4.2 评测结果的效度与信度分析第92-93页
    5.5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提升研究第94-108页
    6.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制度安排第94-100页
        6.1.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制度设计的意义第94-95页
        6.1.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关联制度设计第95-98页
        6.1.3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制度安排第98-100页
    6.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组织建设第100-104页
        6.2.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组织建设的意义第100-101页
        6.2.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组织设计第101-103页
        6.2.3 提升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组织保障措施第103-104页
    6.3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自提升机制第104-106页
        6.3.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自提升机制建构的意义第104页
        6.3.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自提升运作机制第104-105页
        6.3.3 提升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成熟度的内驱保证第105-106页
    6.4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的资源支持第106-107页
        6.4.1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资源支持的意义第106-107页
        6.4.2 高校跨学科知识团队资源支持设计第107页
    6.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8-110页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第108页
    7.2 本文的不足与未来展望第108-110页
        7.2.1 本文的不足第108-109页
        7.2.2 未来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AMSIS客车驾驶区布置舒适性校核分析
下一篇:企业重组的税收筹划研究--以A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收购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