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3-17页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25页 |
1.3.2 论联系实际研究法 | 第25-26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26页 |
1.4 创新点 | 第26-28页 |
1.4.1 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 | 第26-27页 |
1.4.2 运用交往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第27页 |
1.4.3 把虚拟交往纳入研究范围 | 第27-28页 |
第2章 交往理论及交往视域的主要内容 | 第28-43页 |
2.1 马克思交往理论 | 第28-35页 |
2.1.1 马克思对“交往”范畴的理解 | 第28-30页 |
2.1.2 人是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 第30-32页 |
2.1.3 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 第32-33页 |
2.1.4 交往产生了意识和语言 | 第33-34页 |
2.1.5 交往的价值旨归在于人的发展及其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完善 | 第34-35页 |
2.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 第35-38页 |
2.2.1 理解是“理性”的核心 | 第36-37页 |
2.2.2 “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始终运行其中的境域 | 第37-38页 |
2.3 交往视域的主要内容 | 第38-43页 |
2.3.1 交往的活动视域 | 第38-39页 |
2.3.2 交往的关系视域 | 第39页 |
2.3.3 交往的时空视域 | 第39-41页 |
2.3.4 交往的形态视域 | 第41-43页 |
第3章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审视 | 第43-58页 |
3.1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审视 | 第43-50页 |
3.1.1 互主体意识的缺失 | 第43-45页 |
3.1.2 生活化教育的缺失 | 第45-46页 |
3.1.3 教育情感的缺失 | 第46-47页 |
3.1.4 教育方式方法的人本缺失 | 第47-48页 |
3.1.5 魅力性语言的缺失 | 第48-49页 |
3.1.6 教育生态理念的缺失 | 第49-50页 |
3.2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路 | 第50-58页 |
3.2.1 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维度 | 第51-52页 |
3.2.2 关注当代大学生的“交往世界” | 第52-53页 |
3.2.3 关注虚拟交往 | 第53-56页 |
3.2.4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第56-58页 |
第4章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58-75页 |
4.1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特征 | 第58-61页 |
4.1.1 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式存在 | 第58-60页 |
4.1.2 虚拟与现实共在的整体形态 | 第60-61页 |
4.2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特征 | 第61-65页 |
4.2.1 关系性思维 | 第61-62页 |
4.2.2 开放性思维 | 第62-63页 |
4.2.3 生成性思维 | 第63-64页 |
4.2.4 共在性思维 | 第64-65页 |
4.3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特征 | 第65-75页 |
4.3.1 交互主体性 | 第65-67页 |
4.3.2 根植于生活世界 | 第67-69页 |
4.3.3 彰显人文关怀 | 第69-72页 |
4.3.4 注重心理疏导 | 第72-75页 |
第5章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 第75-104页 |
5.1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 第75-86页 |
5.1.1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75-78页 |
5.1.2 中国精神教育 | 第78-80页 |
5.1.3 虚拟交往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育 | 第80-86页 |
5.2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 第86-96页 |
5.2.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 | 第86-88页 |
5.2.2 单向灌输与对话教育相融合 | 第88-91页 |
5.2.3 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融合 | 第91-93页 |
5.2.4 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融合 | 第93-96页 |
5.3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建构 | 第96-104页 |
5.3.1 营造双声语境 | 第97-99页 |
5.3.2 实现主体话语平等 | 第99-101页 |
5.3.3 满足大学生对话语的期待 | 第101-102页 |
5.3.4 发挥情感话语的疏导作用 | 第102-104页 |
结束语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