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2.1 房地产上市公司概述 | 第17-20页 |
2.1.1 房地产行业的概念与特征 | 第17-18页 |
2.1.2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1.3 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 | 第19-20页 |
2.2 公司治理结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23页 |
2.2.1 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 | 第20-22页 |
2.2.2 公司治理结构的组成 | 第22-23页 |
2.2.3 公司治理结构的评价指标 | 第23页 |
2.3 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23-28页 |
2.3.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23-24页 |
2.3.2 盈余管理的特征 | 第24-25页 |
2.3.3 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25-26页 |
2.3.4 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29-38页 |
3.1 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9-30页 |
3.2 董事会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3.3 监事会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1页 |
3.4 管理层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1-32页 |
3.5 国内外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32-37页 |
3.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3.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实证设计 | 第38-49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8-42页 |
4.1.1 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 第38-39页 |
4.1.2 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 | 第39-40页 |
4.1.3 监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 | 第40-41页 |
4.1.4 管理层特征与盈余管理 | 第41-42页 |
4.2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2页 |
4.3 研究变量的选择 | 第42-46页 |
4.3.1 衡量盈余管理的变量 | 第42-45页 |
4.3.2 控制变量 | 第45-46页 |
4.4 回归模型的构建 | 第46-47页 |
4.5 分析工具 | 第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9-63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9-53页 |
5.2 盈余管理状况分析 | 第53-56页 |
5.3 回归分析 | 第56-62页 |
5.3.1 相关性和共线性检验 | 第56-59页 |
5.3.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3-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相关对策以及建议 | 第64-67页 |
6.2.1 优化股权结构 | 第64-65页 |
6.2.2 加强董事会的规范性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 第65页 |
6.2.3 加强监事会的制度建设和监督职能 | 第65-66页 |
6.2.4 完善高管激励机制 | 第66-67页 |
6.2.5 完善上市公司退市以及再融资方面的制度管理 | 第67页 |
6.2.6 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披露及监管力度 | 第67页 |
6.3 局限性和展望 | 第67-69页 |
6.3.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67-68页 |
6.3.2 未来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