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4M-C-I视角下的煤矿本质安全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本质安全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第12-14页
        1.2.2 煤矿安全评价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3 简要述评第17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8页
        1.3.2 本文研究方法第18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18-20页
第2章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第20-32页
    2.1 本质安全管理理论第20-23页
        2.1.1 本质安全的概念第20-21页
        2.1.2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及其要素第21-23页
    2.2 事故致因理论第23-27页
        2.2.1 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第23-24页
        2.2.2 二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第24-25页
        2.2.3 现代的事故致因理论第25-27页
    2.3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第27-32页
        2.3.1 基本概念第27-29页
        2.3.2 我国煤矿事故致因分析第29-32页
第3章 煤矿历年事故统计分析第32-38页
    3.1 我国历年煤矿事故统计分析第33-36页
        3.1.1 我国煤矿事故统计分析第34-35页
        3.1.2 不同类型煤矿事故统计分析第35页
        3.1.3 我国煤矿事故发生地点统计第35-36页
    3.2 我国煤矿事故特征第36页
    3.3 我国煤矿实施本质安全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煤矿本质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38-62页
    4.1 人的本质安全第38-44页
        4.1.1 人员失误原因分析第38-41页
        4.1.2 人的本质安全影响因素第41-44页
    4.2 物的本质安全第44-49页
        4.2.1 物的缺陷原因分析第44-45页
        4.2.2 物的本质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45-49页
    4.3 环境本质安全第49-51页
        4.3.1 环境缺陷原因分析第49-50页
        4.3.2 环境本质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50-51页
    4.4 管理本质安全第51-55页
        4.4.1 管理缺陷原因分析第52页
        4.4.2 管理本质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52-55页
    4.5 文化本质安全第55-59页
        4.5.1 文化缺陷原因分析第56-57页
        4.5.2 文化本质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57-59页
    4.6 信息本质安全第59-61页
        4.6.1 信息缺陷原因分析第60页
        4.6.2 信息本质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60-61页
    4.7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煤矿本质安全评价研究第62-77页
    5.1 煤矿本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62-66页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62-63页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3-66页
    5.2 煤矿本质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第66-67页
    5.3 煤矿本质安全评价流程第67-68页
    5.4 煤矿本质安全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第68-71页
        5.4.1 AHP的优劣分析第68页
        5.4.2 AHP的计算步骤第68-71页
    5.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第71-76页
        5.5.1 模糊综合评价第71-74页
        5.5.2 本质安全评价结果第74页
        5.5.3 模糊合成算子模型第74-76页
        5.5.4 煤矿本质安全等级划分及评价标准第76页
    5.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6章 司马煤矿本质安全评价实例应用第77-100页
    6.1 煤矿概况第77-84页
        6.1.1 司马煤矿安全、生产系统概况第79-80页
        6.1.2 安全管理概述第80-84页
    6.2 指标权重的计算第84-88页
    6.3 煤矿本质安全综合评价第88-95页
        6.3.1 第一层次模糊评价第90-93页
        6.3.2 第二层模糊评价第93-94页
        6.3.3 模糊综合评价第94-95页
    6.4 司马煤矿本质安全建设改善意见第95-99页
        6.4.1 人的本质安全方面第95页
        6.4.2 物的本质安全方面第95-96页
        6.4.3 环境本质安全方面第96-97页
        6.4.4 管理本质安全方面第97页
        6.4.5 文化本质安全方面第97-98页
        6.4.6 信息本质安全方面第98-99页
    6.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结论与展望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附录第106-116页
作者简介第11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下一篇:超冷里德堡原子中的量子纠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