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和向量网之间的地址解析协议改进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下一代网络技术 | 第10-11页 |
1.2.2 网络融合技术介绍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重点以及意义 | 第12-14页 |
1.3.1 论文研究重点 | 第12-13页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以太网的等效向量交换机综述 | 第15-29页 |
2.1 向量网介绍 | 第15-19页 |
2.1.1 简述向量网 | 第15-16页 |
2.1.2 向量地址及编码规则 | 第16-18页 |
2.1.3 向量网架构体系 | 第18-19页 |
2.1.4 向量网的优势 | 第19页 |
2.2 等效向量交换机概述 | 第19-25页 |
2.2.1 以太网与IP网融合的ARP协议 | 第19-21页 |
2.2.2 等效向量交换机概念 | 第21-23页 |
2.2.3 向量数据包简介 | 第23-24页 |
2.2.4 VNARP功能定义 | 第24-25页 |
2.3 LINUX内核介绍 | 第25-28页 |
2.3.1 Linux内核概述 | 第25-27页 |
2.3.2 内核数据结构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无组长VNARP协议改进设计 | 第29-44页 |
3.1 无组长VNARP简介 | 第29-31页 |
3.1.1 无组长VNARP信令包介绍 | 第29-31页 |
3.2 随机节点检测方式改进设计 | 第31-38页 |
3.2.1 VNARP协议随机节点法设计 | 第31-34页 |
3.2.2 VNARP算法改进与实现过程 | 第34-35页 |
3.2.3 VNARP协议随机节点法实现 | 第35-38页 |
3.3 实验展示 | 第38-43页 |
3.3.1 实验环境搭建 | 第38-40页 |
3.3.2 Linux终端模块加载 | 第40页 |
3.3.3 实验结果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有组长VNARP协议改进设计 | 第44-64页 |
4.1 有组长VNARP简介 | 第44-46页 |
4.1.1 有组长VSE内部分工 | 第44-45页 |
4.1.2 有组长VNARP信令包介绍 | 第45-46页 |
4.2 VNARP协议改进方案 | 第46-58页 |
4.2.1 等效向量交换机的API | 第46-47页 |
4.2.2 有组长VNARP协议改进设计 | 第47-48页 |
4.2.3 有组长VNARP通信实现过程 | 第48-50页 |
4.2.4 有组长VNARP协议改进实现 | 第50-58页 |
4.3 实验展示 | 第58-63页 |
4.3.1 实验环境搭建 | 第58-59页 |
4.3.2 实验结果 | 第59-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7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