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4页 |
1.2.1 页岩气藏吸附与解吸附机理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数字岩心技术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2.3 页岩气藏渗流机理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4 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5 离散裂缝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页岩气藏赋存及流动机理研究 | 第17-26页 |
2.1 页岩气的成藏机理 | 第17-18页 |
2.2 页岩气藏储层结构特征 | 第18-20页 |
2.2.1 孔隙结构特征 | 第18-19页 |
2.2.2 天然裂缝特征 | 第19页 |
2.2.3 多重介质模型 | 第19-20页 |
2.3 页岩气的赋存形式 | 第20-21页 |
2.3.1 游离态 | 第20页 |
2.3.2 吸附态 | 第20-21页 |
2.3.3 溶解态 | 第21页 |
2.4 页岩气的流动机理 | 第21-23页 |
2.5 页岩气的产出机理 | 第23-24页 |
2.6 表观渗透率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页岩气藏渗流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26-37页 |
3.1 利用孔隙结构模型表征流体在微观孔隙中的流动 | 第26-27页 |
3.2 离散裂缝模型基本假设条件 | 第27页 |
3.3 页岩气藏离散裂缝单相流动模型的建立 | 第27-31页 |
3.3.1 基质系统流动模型 | 第27-30页 |
3.3.2 裂缝系统流动模型 | 第30-31页 |
3.4 页岩气藏离散裂缝气水两相流动模型 | 第31-34页 |
3.4.1 基质系统气相流动模型 | 第31-32页 |
3.4.2 基质系统水相流动模型 | 第32-33页 |
3.4.3 裂缝系统气相流动模型 | 第33-34页 |
3.4.4 裂缝系统水相流动模型 | 第34页 |
3.5 基质—裂缝窜流方程 | 第34-35页 |
3.6 双重介质模型模型 | 第35-36页 |
3.6.1 基本假设条件 | 第35页 |
3.6.2 双重介质单相气体流动模型 | 第35-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模型求解以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7-56页 |
4.1 页岩气微观流动研究 | 第37-39页 |
4.2 宏观模型计算基本参数 | 第39页 |
4.3 双重介质模型求解 | 第39-45页 |
4.3.1 几何模型 | 第39-41页 |
4.3.2 模型求解与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4.3.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2-45页 |
4.4 离散裂缝模型单相气相流动求解 | 第45-50页 |
4.4.1 几何模型 | 第45页 |
4.4.2 模型求解与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4.4.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6-50页 |
4.4.4 小结 | 第50页 |
4.5 直井气水两相流动模型求解 | 第50-54页 |
4.5.1 无裂缝直井气水两相流动模型求解 | 第50-51页 |
4.5.2 裂缝对页岩气藏气水两相流动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3 裂缝位置与数量对页岩气藏气水两相流动的影响 | 第52-54页 |
4.6 离散裂缝水平井气水两相流动模型求解 | 第54-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