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水渗流力学论文

页岩气藏多尺度渗流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4页
        1.2.1 页岩气藏吸附与解吸附机理研究现状第7-8页
        1.2.2 数字岩心技术研究进展第8-9页
        1.2.3 页岩气藏渗流机理研究现状第9-10页
        1.2.4 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第10-13页
        1.2.5 离散裂缝模型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4-17页
        1.3.1 本文主要工作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页岩气藏赋存及流动机理研究第17-26页
    2.1 页岩气的成藏机理第17-18页
    2.2 页岩气藏储层结构特征第18-20页
        2.2.1 孔隙结构特征第18-19页
        2.2.2 天然裂缝特征第19页
        2.2.3 多重介质模型第19-20页
    2.3 页岩气的赋存形式第20-21页
        2.3.1 游离态第20页
        2.3.2 吸附态第20-21页
        2.3.3 溶解态第21页
    2.4 页岩气的流动机理第21-23页
    2.5 页岩气的产出机理第23-24页
    2.6 表观渗透率计算方法第24-25页
    2.7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页岩气藏渗流数值模型的建立第26-37页
    3.1 利用孔隙结构模型表征流体在微观孔隙中的流动第26-27页
    3.2 离散裂缝模型基本假设条件第27页
    3.3 页岩气藏离散裂缝单相流动模型的建立第27-31页
        3.3.1 基质系统流动模型第27-30页
        3.3.2 裂缝系统流动模型第30-31页
    3.4 页岩气藏离散裂缝气水两相流动模型第31-34页
        3.4.1 基质系统气相流动模型第31-32页
        3.4.2 基质系统水相流动模型第32-33页
        3.4.3 裂缝系统气相流动模型第33-34页
        3.4.4 裂缝系统水相流动模型第34页
    3.5 基质—裂缝窜流方程第34-35页
    3.6 双重介质模型模型第35-36页
        3.6.1 基本假设条件第35页
        3.6.2 双重介质单相气体流动模型第35-36页
    3.7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模型求解以及参数敏感性分析第37-56页
    4.1 页岩气微观流动研究第37-39页
    4.2 宏观模型计算基本参数第39页
    4.3 双重介质模型求解第39-45页
        4.3.1 几何模型第39-41页
        4.3.2 模型求解与对比分析第41-42页
        4.3.3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42-45页
    4.4 离散裂缝模型单相气相流动求解第45-50页
        4.4.1 几何模型第45页
        4.4.2 模型求解与对比分析第45-46页
        4.4.3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46-50页
        4.4.4 小结第50页
    4.5 直井气水两相流动模型求解第50-54页
        4.5.1 无裂缝直井气水两相流动模型求解第50-51页
        4.5.2 裂缝对页岩气藏气水两相流动的影响第51-52页
        4.5.3 裂缝位置与数量对页岩气藏气水两相流动的影响第52-54页
    4.6 离散裂缝水平井气水两相流动模型求解第54-55页
    4.7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结论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力系统CIM存储模型设计和实现
下一篇:主动中压配电线路无功补偿配置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