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尖山地区长1~长3储层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8-10页 |
1.2.1 油气富集规律的发展现状 | 第8-10页 |
1.2.2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 第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2-23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2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2-13页 |
2.3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3页 |
2.4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3-20页 |
2.4.1 地层划分方案 | 第13-14页 |
2.4.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 第14-17页 |
2.4.3 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 第17-20页 |
2.5 构造特征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物源分析及沉积相研究 | 第23-40页 |
3.1 物源分析 | 第23-25页 |
3.1.1 重矿物分布特征 | 第23-24页 |
3.1.2 岩石碎屑类型的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3.2 沉积相研究 | 第25-37页 |
3.2.1 沉积相标志 | 第25-28页 |
3.2.2 沉积体系类型划分 | 第28-30页 |
3.2.3 沉积相的纵向分布特征 | 第30-34页 |
3.2.4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34-37页 |
3.3 砂体展布特征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40-49页 |
4.1 岩心归位 | 第40-41页 |
4.2 各层位储层孔渗相关性特征 | 第41-43页 |
4.3 物性关系验证 | 第43-45页 |
4.4 “四性关系” | 第45-49页 |
4.4.1 岩性与电性 | 第45-46页 |
4.4.2 含油性与电性 | 第46-47页 |
4.4.3 物性与电性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49-82页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9-53页 |
5.1.1 岩石类型及碎屑组分 | 第49-52页 |
5.1.2 填隙物特征 | 第52-53页 |
5.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53-62页 |
5.2.1 孔隙和喉道类型 | 第53-56页 |
5.2.2 孔喉微观特征 | 第56-62页 |
5.3 储层物性及宏观展布特征 | 第62-69页 |
5.3.1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2-65页 |
5.3.2 储层物性的宏观展布特征 | 第65-69页 |
5.4 储层的综合分类 | 第69页 |
5.5 储层的非均质性 | 第69-78页 |
5.5.1 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 第70-76页 |
5.5.2 储层的层间非均质性 | 第76-78页 |
5.6 成岩作用类型 | 第78-82页 |
5.6.1 压实、压溶作用 | 第78页 |
5.6.2 胶结作用 | 第78-80页 |
5.6.3 溶蚀作用 | 第80页 |
5.6.4 交代作用 | 第80-82页 |
第六章 油气富集规律 | 第82-90页 |
6.1 优质烃源岩为油气藏形成提供了油气来源 | 第82-83页 |
6.2 构造对油气富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第83-85页 |
6.3 分流河道微相是有利的油气富集空间 | 第85-86页 |
6.4 砂体平面展布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 第86-87页 |
6.5 储层物性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 第87-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