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7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做市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2.1 做市商制度的内涵 | 第17-20页 |
2.1.1 做市商制度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做市商制度的种类 | 第17-20页 |
2.2 做市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经济人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有效市场假说 | 第21-22页 |
2.2.3 理性预期假说 | 第22页 |
2.3 做市商制度的特点与功能 | 第22-26页 |
2.3.1 做市商制度的特点 | 第22-23页 |
2.3.2 做市商制度的作用 | 第23-26页 |
第3章 发达场外交易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分析及其启示 | 第26-36页 |
3.1 境外场外交易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26-33页 |
3.1.1 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及结构 | 第26-30页 |
3.1.2 台湾兴柜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30-33页 |
3.2 我国新三板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33-34页 |
3.2.1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沿革 | 第33-34页 |
3.3 境外场外交易市场做市商制度对新三板的启示 | 第34-36页 |
3.3.1 提高市场交易的流动性首选做市商制度 | 第34-35页 |
3.3.2 对做市商严密监管是保证市场稳定运行的重中之重 | 第35页 |
3.3.3 必须加快构建新三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对接制度 | 第35-36页 |
第4章 做市商制度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第36-43页 |
4.1 市场流动性指标及度量方法 | 第36-38页 |
4.1.1 流动性的定义 | 第36页 |
4.1.2 流动性的传统度量方式及局限性 | 第36-38页 |
4.2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度量指标的设计 | 第38-40页 |
4.2.1 理论依据 | 第38页 |
4.2.2 流动性度量指标构建 | 第38-39页 |
4.2.3 流动性度量指标的特点 | 第39-40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40-43页 |
4.3.1 数据与样本的选取 | 第40页 |
4.3.2 指标计算 | 第40-41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第5章 我国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制度改进的对策建议 | 第43-48页 |
5.1 制度架构建设,完善交易制度 | 第43页 |
5.2 加强做市商监管,规避市场风险 | 第43-45页 |
5.3 培育市场交易环境,提高做市商积极性 | 第45-46页 |
5.4 丰富投资者主体,引导价值投资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