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8页 |
0.1 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0.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0.2.1 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0.2.2 油气成藏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0.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6页 |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1页 |
1.1 研究区位置及区域概况 | 第18页 |
1.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8-19页 |
1.3 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特征 | 第19-21页 |
1.3.1 区域构造格局 | 第19-20页 |
1.3.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 第21-35页 |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2.1.1 基准面旋回原理与可容纳空间 | 第21-22页 |
2.1.2 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 第22页 |
2.1.3 相分异原理 | 第22-23页 |
2.1.4 基准面旋回对比法则 | 第23页 |
2.2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 第23-28页 |
2.2.1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 | 第23-25页 |
2.2.2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特征 | 第25-26页 |
2.2.3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 第26-28页 |
2.3 大情字井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及砂体等时对比 | 第28-35页 |
2.3.1 研究区基准面旋回层序对比易出现的问题 | 第28页 |
2.3.2 研究区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比方法研究 | 第28-32页 |
2.3.3 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方法与具体步骤 | 第32-33页 |
2.3.4 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物源及沉积体系分析 | 第35-61页 |
3.1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物源及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3.2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物源分析 | 第36-45页 |
3.2.1 物源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第36-37页 |
3.2.2 大情字井地区高台子油层物源综合分析 | 第37-45页 |
3.3 高台子油层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研究 | 第45-57页 |
3.3.1 岩石学特征 | 第45-49页 |
3.3.2 沉积相~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49-54页 |
3.3.3 测井微相识别与模式建立 | 第54-57页 |
3.4 高台子油层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 第57-59页 |
3.5 层序格架控制下的联井沉积微相分析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研究 | 第61-81页 |
4.1 砂岩平面分布特征 | 第61-64页 |
4.2 密井网开发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精细解剖 | 第64-66页 |
4.3 全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微相研究 | 第66-77页 |
4.4 高台子油层沉积模式探讨 | 第77-81页 |
4.4.1 高台子油层总体沉积特征 | 第77页 |
4.4.2 高台子油层沉积演化规律分析 | 第77-79页 |
4.4.3 高台子油层沉积模式建立 | 第79-81页 |
第五章 高台子油层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 第81-104页 |
5.1 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 第81-83页 |
5.1.1 油藏类型 | 第81-82页 |
5.1.2 分布规律研究 | 第82-83页 |
5.2 区域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 第83-93页 |
5.2.1 区域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分析 | 第83-92页 |
5.2.2 区域成藏模式研究 | 第92-93页 |
5.3 单一圈闭控藏模式研究 | 第93-99页 |
5.3.1 密井网开发区单一圈闭控藏模式剖析 | 第93-97页 |
5.3.2 单一圈闭形成机理及控藏模式研究 | 第97-99页 |
5.4 高台子油层有利评价目标区优选及建议井位 | 第99-104页 |
5.4.1 高台子油层有利目标区优选 | 第99-100页 |
5.4.2 圈闭评价优选及建议井位 | 第100-104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