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关于航运服务业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关于集聚理论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关于共生理论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4 关于厦门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2章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与共生理论 | 第17-29页 |
2.1 航运服务与国际航运中心 | 第17-19页 |
2.1.1 航运服务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航运服务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3 航运服务与国际航运中心 | 第18-19页 |
2.2 集聚理论 | 第19-21页 |
2.2.1 集聚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2 集聚的条件 | 第20页 |
2.2.3 集聚的特征 | 第20-21页 |
2.3 共生理论 | 第21-27页 |
2.3.1 共生单元 | 第21-22页 |
2.3.2 共生环境 | 第22页 |
2.3.3 共生模式 | 第22-25页 |
2.3.4 共生指标 | 第25-26页 |
2.3.5 共生关系 | 第26-27页 |
2.3.6 共生能量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的共生系统 | 第29-43页 |
3.1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 | 第29-33页 |
3.1.1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内涵 | 第29-30页 |
3.1.2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条件 | 第30-31页 |
3.1.3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共生特征 | 第31-32页 |
3.1.4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与国际航运中心 | 第32-33页 |
3.2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的共生三要素 | 第33-37页 |
3.2.1 共生单元 | 第33-34页 |
3.2.2 共生环境 | 第34-35页 |
3.2.3 共生模式 | 第35-37页 |
3.3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的共生指标 | 第37-38页 |
3.3.1 共生度 | 第37-38页 |
3.3.2 共生系数 | 第38页 |
3.4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共生关系 | 第38-42页 |
3.4.1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共生关系 | 第38-39页 |
3.4.2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共生关系 | 第39-41页 |
3.4.3 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共生能量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厦门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共生实证 | 第43-58页 |
4.1 厦门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要素集聚条件 | 第43-47页 |
4.1.1 区位优势 | 第43页 |
4.1.2 经济条件 | 第43-44页 |
4.1.3 港口条件 | 第44-47页 |
4.1.4 集疏运体系 | 第47页 |
4.2 厦门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要素集聚现状 | 第47-51页 |
4.3 厦门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共生关系 | 第51-56页 |
4.3.1 选择共生单元 | 第51-52页 |
4.3.2 确定主质参量 | 第52页 |
4.3.3 计算共生度 | 第52-54页 |
4.3.4 计算共生系数 | 第54-55页 |
4.3.5 构建Lotka-Volterra模型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厦门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共生发展思考及建议 | 第58-67页 |
5.1 存在的问题 | 第58-62页 |
5.1.1 共生理念有待深入 | 第58-59页 |
5.1.2 共生环境不够成熟 | 第59-61页 |
5.1.3 共生单元不够完善 | 第61-62页 |
5.2 发展建议 | 第62-66页 |
5.2.1 建立共生发展观念 | 第62-63页 |
5.2.2 创造良好共生环境 | 第63-64页 |
5.2.3 优化和发展共生单元 | 第64-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7-6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