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_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9页 |
1.1 吡啶类农药的研究概况 | 第11-22页 |
1.1.1 吡啶类杀菌剂 | 第12-20页 |
1.1.2 吡啶类杀虫剂 | 第20-21页 |
1.1.3 吡啶类除草剂 | 第21-22页 |
1.2 肟类农药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3 苯甲酰脲类农药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4 课题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1.4.1 课题的选择 | 第26-2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40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9-32页 |
2.2 结构表征方法 | 第32页 |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32-39页 |
2.3.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32-34页 |
2.3.2 中间体的制备 | 第34-37页 |
2.3.3 目标化合物 (Ⅰ) 1-(3-吡啶基)3苯基-取代苯胺基1丙酮肟醚的合成 | 第37-38页 |
2.3.4 目标化合物 (Ⅱ) 3,3-二甲基1(3-吡啶基)2丁酮肟醚的合成 | 第38页 |
2.3.5 目标化合物 (Ⅲ) 3,3-二甲基1(3-吡啶基)2丁酮肟酯的合成 | 第38页 |
2.3.6 目标化合物 (Ⅳ) N-取代苯甲酰胺基甲酸1(3-吡啶基)-3,3-二甲基2丁酯的合成 | 第38-39页 |
2.4 目标化合物杀菌活性的初步测定 | 第39-40页 |
2.4.1 目标化合物悬浮剂的制备 | 第39页 |
2.4.2 营养琼脂培养基(PDA)的制备 | 第39页 |
2.4.3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及杀菌活性的初步测定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61页 |
3.1 目标化合物Ⅰ的结构表征 | 第40-46页 |
3.1.1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Ⅰ_a~Ⅰ_l的物理性质及表征 | 第40-41页 |
3.1.2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Ⅰ_a~Ⅰ_l的波谱解析 | 第41-46页 |
3.2 目标化合物Ⅱ的结构表征 | 第46-48页 |
3.2.1 目标化合物Ⅱ_a~Ⅱ_j的物理性质及表征 | 第46-47页 |
3.2.2 目标化合物Ⅱ_a~Ⅱ_j的波谱解析 | 第47-48页 |
3.3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48-52页 |
3.3.1 目标化合物Ⅲ_a~Ⅲ_n的物理性质及表征 | 第49页 |
3.3.2 目标化合物Ⅲ_a~Ⅲ_n的波谱解析 | 第49-52页 |
3.4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52-55页 |
3.4.1 目标化合物Ⅳ_a~Ⅳ_k的物理性质及表征 | 第52-53页 |
3.4.2 目标化合物Ⅳ_a~Ⅳ_k的波谱解析 | 第53-55页 |
3.5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55-61页 |
3.5.1 目标化合物Ⅰ_a~Ⅰ_l对灰霉菌和菌核菌的生物活性 | 第55-56页 |
3.5.2 目标化合物Ⅱ_a~Ⅱ_j对灰霉菌和菌核菌的生物活性 | 第56-58页 |
3.5.3 目标化合物Ⅲ_a~Ⅲ_m对灰霉菌和菌核菌的生物活性 | 第58页 |
3.5.4 目标化合物Ⅳ_a~Ⅳ_k对灰霉菌和菌核菌的生物活性 | 第58-61页 |
4 讨论 | 第61-64页 |
4.1 合成讨论 | 第61-62页 |
4.1.1 中间体合成讨论 | 第61-62页 |
4.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讨论 | 第62页 |
4.2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讨论 | 第62-64页 |
5 结论 | 第64-65页 |
6 创新之处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