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4-25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 国外关于责任公民培育的研究 | 第17-19页 |
2. 国内关于责任公民培育的研究 | 第19-22页 |
(四)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22-2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32页 |
(一) 责任公民 | 第25-31页 |
1. 公民 | 第25-27页 |
2. 责任 | 第27-29页 |
3. 责任公民 | 第29-31页 |
(二) 高中阶段责任公民培育 | 第31-32页 |
1. 责任公民培育 | 第31页 |
2. 高中阶段责任公民培育 | 第31-32页 |
二、责任公民培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第32-39页 |
(一) 责任公民培育的理论基础 | 第32-36页 |
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第33-34页 |
2.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 | 第34-35页 |
3. 社群主义公民身份理论 | 第35-36页 |
(二) 责任公民培育的现实依据 | 第36-39页 |
1. 责任公民培育是适应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 | 第36-37页 |
2. 责任公民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内在要求 | 第37-38页 |
3. 责任公民培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题中之义 | 第38-39页 |
三、高中阶段责任公民培育的原则与内容 | 第39-51页 |
(一) 高中阶段责任公民培育的原则 | 第39-44页 |
1. 价值取向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 第40-41页 |
2. 实践养成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回归生活实践 | 第41-43页 |
3. 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学生发展水平分层次渐进开展 | 第43-44页 |
(二) 高中阶段责任公民培育的基本内容 | 第44-51页 |
1. 公民责任意识培育是基础 | 第44-48页 |
2. 公民责任能力提升是要求 | 第48-50页 |
3. 公民责任品性养成是关键 | 第50-51页 |
四、高中阶段的责任公民素养及培育现状分析——以上海部分重点高中为例 | 第51-75页 |
(一) 培育取得的积极成果 | 第53-60页 |
1. 部分高中比较重视责任公民的培养 | 第53-56页 |
2. 当前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公民责任意识 | 第56-57页 |
3. 高中生的公民责任能力在不断提高 | 第57-60页 |
(二) 当下高中生责任公民素养的不足之处 | 第60-66页 |
1. 公共领域责任意识相对薄弱 | 第61-64页 |
2. 践行公民责任的智力能力和参与能力不足 | 第64-65页 |
3. 缺乏责任自律与责任自觉 | 第65-66页 |
(三) 原因分析 | 第66-75页 |
1. 以思政课为主的责任公民培育课堂低效 | 第67-70页 |
2. 学校的责任公民培育渠道单一 | 第70-73页 |
3. 高中阶段责任公民培育合力缺失 | 第73-75页 |
五、高中阶段责任公民的培育路径 | 第75-95页 |
(一) 全方位改善以思政课为基础的培育责任公民的课程教学 | 第75-82页 |
1. 科学设置责任公民培育的课程体系 | 第76-79页 |
2. 优化责任公民培育的具体内容 | 第79-80页 |
3. 创新责任公民培育的教学方法 | 第80-82页 |
(二) 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责任公民培育活动 | 第82-86页 |
1. 班级和校园主题活动 | 第82-84页 |
2. 社会实践活动 | 第84-85页 |
3. 服务学习 | 第85-86页 |
(三) 构建责任公民养成的校园文化 | 第86-92页 |
1. 营造践行责任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87-89页 |
2. 创设民主的校园制度环境 | 第89-90页 |
3. 建立平等的校园人际关系 | 第90-92页 |
(四) 学校联合家庭与社会凝聚培育合力 | 第92-95页 |
1. 联合家庭助推责任公民的培育 | 第92-93页 |
2. 联合社会助推责任公民的培育 | 第93-95页 |
结语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附录 | 第101-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