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锂硫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30页 |
1.2.1 硫单质的物相分析及电化学研究 | 第13-15页 |
1.2.2 锂硫电池的结构和醚类锂硫工作原理 | 第15-18页 |
1.2.3 锂硫电池优势及醚类锂硫的挑战和改性 | 第18-22页 |
1.2.4 酯类锂硫电池优势及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 第22-30页 |
1.3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0-31页 |
1.4 本论文的展望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0页 |
第二章 优化微孔碳结构在酯类电解液中的锂硫电池应用 | 第40-66页 |
2.1 引言 | 第40-4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2.2.1 试剂原料 | 第42页 |
2.2.2 自活化策略制备微孔碳 | 第42页 |
2.2.3 微孔碳/硫复合物的制备 | 第42-43页 |
2.2.4 材料表征 | 第43页 |
2.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60页 |
2.3.1 微孔碳/硫复合物的制备策略及结构分析 | 第44-53页 |
2.3.2 微孔碳/硫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及分析 | 第53-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第三章 无活化策略制备极微孔碳及其在酯类电解液中锂硫和钠硫电池的应用 | 第66-90页 |
3.1 引言 | 第66-6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3.2.1 试剂原料 | 第68页 |
3.2.2 无活化策略制备极微孔碳 | 第68页 |
3.2.3 极微孔碳/硫复合物的制备 | 第68-69页 |
3.2.4 科琴黑/硫复合物的制备 | 第69页 |
3.2.5 材料表征 | 第69页 |
3.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9-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2页 |
3.3.1 极微孔碳/硫复合物的制备策略及结构分析 | 第70-76页 |
3.3.2 极微孔碳/硫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及分析 | 第76-82页 |
3.3.2.1 极微孔碳/硫复合物的在酯类电解液中的锂硫性质 | 第76-80页 |
3.3.2.2 极微孔碳/硫复合物的在酯类电解液中的钠硫性质 | 第80-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第四章 表面硫后处理对于酯类锂硫、醚类锂硫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90-108页 |
4.1 引言 | 第90-9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1-93页 |
4.2.1 试剂原料 | 第91-92页 |
4.2.2 碳硫复合物的合成过程 | 第92页 |
4.2.3 材料表征 | 第92页 |
4.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92-9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4页 |
4.3.1 不限域体系锂硫酯类电解液和醚类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 第98-100页 |
4.3.2 半限域体系锂硫酯类电解液和醚类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 第100-102页 |
4.3.3 全限域体系锂硫酯类电解液和醚类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 第102-103页 |
4.3.4 酯类电解液中Ge-S全电的电化学性质 | 第103-10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第五章 亚稳γ相硫的合成及电化学行为的探究 | 第108-124页 |
5.1 引言 | 第108-10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9-110页 |
5.2.1 试剂原料 | 第109页 |
5.2.2 γ相硫复合物的合成 | 第109页 |
5.2.3 材料表征 | 第109页 |
5.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09-11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8页 |
5.3.1 γ相硫/SiO_2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结构分析 | 第110-115页 |
5.3.2 γ相硫/SiO_2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分析 | 第115-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