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Web应用目录树的隐蔽信道构造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7-1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7-8页
    1.2 本文主要内容第8-9页
    1.3 本文结构安排第9-10页
2 相关知识和研究现状第10-20页
    2.1 隐蔽信道概念第10-13页
        2.1.1 隐蔽信道的通信模型和原理第10-12页
        2.1.2 隐蔽信道的类型第12-13页
    2.2 常见网络隐蔽信道的构造第13-15页
        2.2.1 基于组合数学理论的隐蔽信道第13-14页
        2.2.2 基于统计特征的隐蔽信道第14-15页
    2.3 基于Web的网络隐蔽信道构造方法第15-18页
    2.4 网络隐蔽信道的性能评价第18-19页
    2.5 本章小结第19-20页
3 基于Web应用目录树的隐蔽信道的设计思想第20-34页
    3.1 基本设计思想第20-21页
    3.2 Web应用目录树构造第21-23页
    3.3 DTCC信道结构第23-24页
    3.4 DTCC的具体设计第24-27页
        3.4.1 发送端模块第25-26页
        3.4.2 接收端模块第26-27页
    3.5 鲁棒性考虑第27-30页
    3.6 隐蔽性考虑第30-33页
        3.6.1 流量模型构建第30-31页
        3.6.2 模型更新第31-32页
        3.6.3 信道熵检测第32-33页
    3.7 本章小结第33-34页
4 基于Web应用目录树的隐蔽信道的设计与实现第34-44页
    4.1 DTCC总体设计第34-37页
        4.1.1 隐蔽信道框架第34-36页
        4.1.2 通信协议设计第36-37页
    4.2 中控端与客户端详细设计第37-40页
        4.2.1 中控端逻辑设计第37-38页
        4.2.2 中控端GUI设计第38-39页
        4.2.3 客户端设计第39-40页
    4.3 基于模型的流量生成第40-41页
    4.4 熵调节第41-43页
    4.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4-55页
    5.1 实验环境设置第44-48页
        5.1.1 硬件环境第44-45页
        5.1.2 软件环境第45-48页
    5.2 鲁棒性分析第48-50页
        5.2.1 实验条件第48页
        5.2.2 抗抖动和时延分析第48-50页
    5.3 传输速率分析第50-52页
    5.4 隐蔽性分析第52-54页
        5.4.1 应用签名检测第52页
        5.4.2 数据流特征检测第52-53页
        5.4.3 熵检测第53-54页
    5.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6 总结与展望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附录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车辆基于视觉的可通行区域检测方法
下一篇:基于图像分析的团雾检测预警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