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波导光学与集成光学论文--光纤元件论文

基于热极化多模光纤的光开关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引言第10-20页
    1.1 热极化技术第10-12页
    1.2 热极化光纤的研究历程第12-14页
    1.3 热极化光纤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14-18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8-20页
2 热极化光纤及其多模干涉理论第20-33页
    2.1 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第20-23页
    2.2 二维载流子漂移扩散模型第23-27页
    2.3 多模干涉理论第27-28页
    2.4 多模—单模—多模光纤结构工作原理第28-32页
        2.4.1 单模—多模—单模(SMS)光纤结构中多模光纤光场的分布第29-30页
        2.4.2 单模—多模—单模(SMS)光纤结构中的多模耦合系数第30-31页
        2.4.3 单模—多模—单模(SMS)光纤结构透射谱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3 多模光纤的热极化第33-42页
    3.1 不同电极结构下折射率的改变第33-36页
    3.2 双阳极结构不同电极与纤芯间距下的模式折射率差的变化第36-37页
        3.2.1 外加电压为0V时模式折射率差的变化第36页
        3.2.2 外加电压为500V时模式折射率差的变化第36-37页
    3.3 双阳极结构不同纤芯半径下的模式折射率差的变化第37-38页
        3.3.1 外加电压为0V时模式折射率差的变化第37-38页
        3.3.2 外加电压为500V时模式折射率差的变化第38页
    3.4 单阳极—单阴极结构下模式折射率差的变化第38-39页
    3.5 电极孔与纤芯之间的距离对极化过程的影响第39-40页
    3.6 纤芯大小对极化过程的影响第40-41页
    3.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4 基于热极化多模光纤的SMS光开关的研究第42-51页
    4.1 传输损耗对SMS光开关的影响第44-46页
        4.1.1 传输损耗与电极和纤芯间距的关系第44-45页
        4.1.2 传输损耗与纤芯大小的关系第45-46页
    4.2 极化时间960s时的开关性能第46-47页
    4.3 极化时间8460s时的开关性能第47-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5 结论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8-6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交通区域的迭代学习边界控制
下一篇:车联网中数据融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