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能源背景 | 第9-10页 |
1.2 煤热解多联产转化技术 | 第10-11页 |
1.3 煤焦油的性质和利用 | 第11-14页 |
1.3.1 煤焦油的来源及分类 | 第11页 |
1.3.2 煤焦油的性质 | 第11-13页 |
1.3.3 煤焦油的加工利用 | 第13-14页 |
1.4 中低温煤焦油加氢技术 | 第14-16页 |
1.4.1 煤焦油加氢精制技术 | 第14页 |
1.4.2 延迟焦化-加氢联合技术 | 第14-15页 |
1.4.3 煤焦油固定床加氢精制-裂化技术 | 第15页 |
1.4.4 悬浮床和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 | 第15-16页 |
1.5 煤焦油加氢的反应机理 | 第16-20页 |
1.5.1 加氢脱硫反应 | 第16-17页 |
1.5.2 加氢脱氮反应 | 第17-18页 |
1.5.3 加氢脱氧反应 | 第18-19页 |
1.5.4 加氢饱和反应 | 第19页 |
1.5.5 加氢裂化反应 | 第19-20页 |
1.6 煤焦油加氢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6.1 煤焦油加氢催化剂载体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6.2 煤焦油加氢催化剂活性金属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7 论文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7.1 论文选题思路 | 第23-24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实验仪器与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33页 |
2.1 化学试剂 | 第25-26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6-32页 |
2.2.1 焦油前处理仪器 | 第26-27页 |
2.2.2 煤焦油加氢反应器 | 第27-29页 |
2.2.3 催化剂的表征仪器 | 第29-30页 |
2.2.4 产物组分测定仪器 | 第30-32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与评价 | 第32-33页 |
2.3.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页 |
2.3.2 催化剂的评价 | 第32-33页 |
3 煤焦油中酚类物质对焦油组分加氢脱氮脱硫以及芳烃饱和的影响 | 第33-46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催化剂的组成 | 第33-34页 |
3.3 邻甲酚对HDN、HDS、HDA的影响 | 第34-44页 |
3.3.1 邻甲酚对喹啉HDN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2 邻甲酚对二苯并噻吩HDS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3 邻甲酚对1-甲基萘HDA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4 邻甲酚对HDN、HDS、HDA反应的作用分析 | 第42-44页 |
3.4 煤焦油馏分油的加氢研究 | 第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煤焦油模型化合物的加氢研究 | 第46-60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页 |
4.2.1 催化剂载体的制备 | 第47页 |
4.2.2 催化剂浸渍液的制备 | 第47页 |
4.2.3 催化剂前驱体的制备 | 第47页 |
4.3 煤焦油馏分油模型化合物组成 | 第47-48页 |
4.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8-53页 |
4.4.1 BET测试 | 第48-49页 |
4.4.2 H_2-TPR测试 | 第49-51页 |
4.4.3 NH_3-TPD测试 | 第51页 |
4.4.4 TEM测试 | 第51-53页 |
4.5 催化剂的活性分析 | 第53-58页 |
4.5.1 TiO_2含量对S、N原子脱除的影响 | 第53-56页 |
4.5.2 TiO_2含量对芳烃加氢的影响 | 第56-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煤焦油馏分油的加氢研究 | 第60-67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煤焦油馏分油的成分分布 | 第60-62页 |
5.3 煤焦油馏分油加氢产物分析 | 第62-65页 |
5.3.1 煤焦油加氢产物组分分析 | 第62-65页 |
5.3.2 煤焦油馏分油硫氮元素脱除效果分析 | 第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6.2 创新点 | 第68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