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大黄素壳聚糖硬脂酸纳米胶束的制备及评价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大黄素新型纳米制剂研究和进展第9-15页
        1.1.1 大黄素的生物概述第9-10页
        1.1.2 大黄素的抗肿瘤药效第10-12页
        1.1.3 大黄素新型制剂的抗肿瘤作用第12-15页
    1.2 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1 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的概述第15-16页
        1.2.2 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的应用第16-18页
    1.3 研究目的、内容、创新点及意义第18-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0-26页
    2.1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第20页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0-22页
    2.3 主要试剂配制第22-23页
    2.4 常用实验方法第23-26页
        2.4.1 灭菌第23页
        2.4.2 细胞复苏第23-24页
        2.4.3 细胞的换液和传代第24页
        2.4.4 细胞的冻存第24页
        2.4.5 细胞计数第24-26页
第三章 壳聚糖硬脂酸的制备、评价和体外胃靶向研究第26-34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3.2.1 酶解法制备低分子量壳聚糖第26-27页
        3.2.2 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的合成第27页
        3.2.3 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的结构确定第27页
        3.2.4 氨基取代度的测定第27页
        3.2.5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第27-28页
        3.2.6 粒径和表面电位的测定第28页
        3.2.7 胃癌细胞对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的摄取行为研究第28-2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9-33页
        3.3.1 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的合成和结构确证第29-30页
        3.3.2 氨基取代度的测定第30页
        3.3.3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第30-31页
        3.3.4 壳聚糖硬脂酸纳米胶束的粒径和表面电位的测定第31页
        3.3.5 胃癌细胞对CSO-SA纳米胶束的摄取行为研究第31-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壳聚糖硬脂酸载大黄素胶束的制备和理化性质评价第34-41页
    4.1 引言第34页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4-36页
        4.2.1 壳聚糖硬脂酸载大黄素胶束的制备第34页
        4.2.2 壳聚糖硬脂酸载大黄素胶束包封率和载药量第34-35页
        4.2.3 不同载药条件对壳聚糖硬脂酸载大黄素胶束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35-36页
        4.2.4 壳聚糖硬脂酸载大黄素胶束的粒径和电位的测定第36页
        4.2.5 壳聚糖硬脂酸载大黄素胶束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的研究第3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6-39页
        4.3.1 壳聚糖硬脂酸载大黄素胶束的制备第36页
        4.3.2 壳聚糖硬脂酸载大黄素胶束包封率和载药量第36-37页
        4.3.3 不同载药条件对壳聚糖硬脂酸载大黄素胶束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37-38页
        4.3.4壳聚糖硬脂酸载大黄素胶束的粒径和电位的测定第38页
        4.3.5 壳聚糖硬脂酸载大黄素胶束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的研究第38-39页
    4.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五章 纳米胶束在体内分布和体外抗肿瘤药效第41-49页
    5.1 引言第41页
    5.2 实验方法与材料第41-43页
        5.2.1 纳米胶束在体内的分布探索第41-42页
        5.2.2 CSO-SA/EMO的体外抗肿瘤药效第42-43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3-48页
        5.3.1 纳米胶束在体内的分布探索第43-44页
        5.3.2 CSO-SA/EMO的体外抗肿瘤药效第44-48页
    5.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7页
致谢第57-58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PT诱导高表达人源HER2乳腺癌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纳米抗体的重金属Cr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