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吸收光谱学概况 | 第9页 |
1.3 电磁诱导透明现象 | 第9-10页 |
1.4 本课题组近年来与本论文相关的工作 | 第10页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0-13页 |
第二章 常见的光谱测量技术 | 第13-19页 |
2.1 引言 | 第13页 |
2.2 直接吸收光谱 | 第13-14页 |
2.3 间接吸收光谱 | 第14-15页 |
2.4 腔衰荡光谱技术 | 第15-18页 |
2.4.1 腔衰荡光谱技术特点及应用 | 第15-16页 |
2.4.2 腔衰荡光谱技术发展及历史 | 第16-1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电磁诱导透明效应 | 第19-29页 |
3.1 引言 | 第19页 |
3.2 电磁诱导透明效应及其发展 | 第19-20页 |
3.3 ∧型三能级系统的电磁诱导透明效应 | 第20-22页 |
3.4 电磁诱导透明效应应用于光速减慢 | 第22-24页 |
3.5 光学谐振腔及腔内电磁诱导透明效应 | 第24-2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基于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腔衰荡光谱理论 | 第29-33页 |
4.1 引言 | 第29页 |
4.2 朗伯-比尔定律 | 第29页 |
4.3 腔衰荡光谱理论 | 第29-31页 |
4.4 电磁诱导透明效应对腔衰荡光谱的影响 | 第31-3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基于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腔衰荡光谱理论实验研究 | 第33-49页 |
5.1 引言 | 第33页 |
5.2 实验装置 | 第33-37页 |
5.3 实验过程 | 第37-40页 |
5.3.1 ∧型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构建 | 第37-38页 |
5.3.2 共焦谐振腔的搭建 | 第38-39页 |
5.3.3 腔衰荡光谱测量 | 第39-40页 |
5.4 数据处理 | 第40-43页 |
5.5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3-45页 |
5.5.1 电磁诱导透明效应对腔衰荡时间的影响 | 第43-44页 |
5.5.2 电磁诱导透明效应对腔衰荡光谱灵敏度的影响 | 第44页 |
5.5.3 电磁诱导透明效应对腔衰荡光谱最小可探测吸收的影响 | 第44-45页 |
5.6 V型电磁诱导透明效应对腔衰荡光谱的研究 | 第45-4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49页 |
6.2 本论文可以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