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黄泄热止痢片的药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1 立题目的及依据 | 第10-11页 |
2 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3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提取工艺研究 | 第14-30页 |
第一节 提取工艺路线筛选 | 第14-1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1.1 仪器与试药 | 第14页 |
1.2 动物 | 第14页 |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14-17页 |
2.1 试验方法 | 第14-1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提取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17-28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17-18页 |
1.1 仪器 | 第17页 |
1.2 试药 | 第17-18页 |
2 含量测定法的建立 | 第18-22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18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18页 |
2.3 供试液及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18页 |
2.4 专属性 | 第18-20页 |
2.5 线性范围的考察 | 第20-21页 |
2.6 精密度试验 | 第21页 |
2.7 稳定性试验 | 第21-22页 |
2.8 重复性试验 | 第22页 |
3 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2-28页 |
3.1 吸液率的考察 | 第22-23页 |
3.2 正交设计优化提取工艺 | 第23页 |
3.3 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23-26页 |
3.4 提取工艺的确定 | 第26-27页 |
3.5 验证试验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第30-38页 |
第一节 分离纯化工艺的考察 | 第30-3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0页 |
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0-31页 |
2.1 指标性成分转移率计算 | 第30-31页 |
2.2 干膏得率计算 | 第31页 |
3 醇沉工艺考察 | 第31-33页 |
3.1 醇沉浓度的考察 | 第31页 |
3.2 醇沉时间的考察 | 第31-32页 |
3.3 药液相对密度的考察 | 第32页 |
3.4 醇沉工艺验证试验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纯化工艺的初步药效学验证 | 第33-3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1.1 仪器与试药 | 第33页 |
1.2 动物 | 第33-34页 |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34-36页 |
2.1 试验方法 | 第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 第38-42页 |
第一节 浓缩工艺的确定 | 第38页 |
第二节 干燥工艺研究 | 第38-41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8页 |
2 干燥方法的考察 | 第38-39页 |
2.1 样品干燥方法 | 第38页 |
2.2 溶液制备与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3 喷雾干燥工艺的考察 | 第39-41页 |
3.1 药液浸膏相对密度考察 | 第39页 |
3.2 进液速率考察 | 第39-40页 |
3.3 进风温度、出风温度考察 | 第40页 |
3.4 验证试验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白黄泄热止痢片制剂学研究 | 第42-58页 |
第一节 处方前研究 | 第42-44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2页 |
1.1 仪器 | 第42页 |
1.2 试药 | 第42页 |
2 提取物浸膏粉休止角和吸湿性的考察 | 第42-44页 |
2.1 休止角考察 | 第42-43页 |
2.2 吸湿性考察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辅料筛选与制备工艺研究 | 第44-5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4页 |
1.1 仪器 | 第44页 |
1.2 试药 | 第44页 |
2 压片方法与考察指标的确定 | 第44页 |
3 辅料筛选研究 | 第44-52页 |
3.1 填充剂考察 | 第44-48页 |
3.2 润湿剂的考察 | 第48-49页 |
3.3 崩解剂考察 | 第49-51页 |
3.4 润滑剂考察 | 第51-52页 |
4 验证试验 | 第52页 |
5 单服剂量计算 | 第52页 |
第三节 片剂包衣工艺研究 | 第52-56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3页 |
2 包衣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53-56页 |
2.1 包衣液制备 | 第53页 |
2.2 热风温度考察 | 第53-54页 |
2.3 包衣锅转速考察 | 第54页 |
2.4 喷液速率考察 | 第54-55页 |
2.5 包衣层增重量考察 | 第55页 |
2.6 验证试验 | 第55-56页 |
3 薄膜衣片制备工艺流程图 | 第56页 |
4 工艺放大试验 | 第56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质量标准研究 | 第58-88页 |
第一节 质量标准草案 | 第58-61页 |
第二节 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第61-8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61-62页 |
1.1 仪器 | 第61页 |
1.2 试药与试剂 | 第61-62页 |
2 命名依据及名称 | 第62页 |
3 处方 | 第62页 |
4 制法 | 第62页 |
5 性状 | 第62页 |
6 鉴别 | 第62-66页 |
7 检查 | 第66-69页 |
7.1 外观检查 | 第66页 |
7.2 重量差异检查 | 第66页 |
7.3 崩解时限检查 | 第66-67页 |
7.4 溶出度检查 | 第67-69页 |
8 含量测定 | 第69-81页 |
8.1 白头翁皂苷B4含量测定 | 第70-75页 |
8.2 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 | 第75-81页 |
9 功能主治 | 第81页 |
10 用法与用量 | 第81页 |
11 规格 | 第81页 |
12 储藏 | 第81-82页 |
第三节 稳定性研究 | 第82-87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82页 |
2 影响因素试验 | 第82-83页 |
2.1 热稳定性试验 | 第82页 |
2.2 湿稳定性试验 | 第82-83页 |
2.3 光稳定性试验 | 第83页 |
3 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 | 第83-87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