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中国民族器乐论文--弹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古筝论文

文化自觉视阈下闽南筝派传承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中文文摘第7-25页
绪论第25-29页
    第一节 选题目的第25-26页
        一、旨在重现闽南筝派的价值第25-26页
        二、弘扬闽南筝派传承人的文化自觉第26页
        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寻求良方第26页
    第二节 选题意义第26-27页
        一、理论意义第27页
        二、史料意义第27页
        三、探究闽南筝派文化价值第27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27-29页
        一、跨学科法第28页
        二、文献法第28页
        三、调查法第28-29页
第一章 文化自觉与闽南筝派传承发展第29-45页
    第一节 文化自觉概念内涵阐述第29-36页
        一、文化自觉的概念第29-32页
        二、文化自觉的内涵第32-34页
        三、文化自觉的特征第34-36页
    第二节 闽南筝派传承发展及其文化自觉第36-39页
        一、闽南筝派与闽筝、福建筝第36-39页
        二、闽南筝派的文化自觉第39页
    第三节 闽南筝派文化自觉的多层次性第39-43页
        一、传承环境:闽南筝派文化自觉的客观条件第39-40页
        二、家族传承:闽南筝派文化自觉的核心主体第40-41页
        三、音乐本体:闽南筝派文化自觉的内在因子第41页
        四、合力因素:闽南筝派文化自觉的社会机制第41-42页
        五、纵向积淀:闽南筝派文化自觉的行为层次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二章 传承环境:闽南筝派文化自觉的客观条件第45-55页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闽南筝派第45-47页
    第二节 历史迁徙与闽南筝派第47-49页
    第三节 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与闽南筝派第49-53页
        一、方言文化与闽南筝派第49-50页
        二、民间信仰文化与闽南筝派第50-51页
        三、多元艺术生活方式与闽南筝派第51-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家族传承:闽南筝派文化自觉的核心主体第55-109页
    第一节 张家筝曲传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第55-70页
        一、张家筝谱系第56-57页
        二、张家筝重要传人简传第57-66页
        三、张家筝传谱及其艺术第66-70页
    第二节 李家筝曲传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70-75页
        一、南圃乐社与一代宗师李戊午第71-72页
        二、习筝而拒筝的李水兴第72-74页
        三、李家筝守护人李光与李永汉第74-75页
        四、李家筝的传谱第75页
    第三节 吴家筝曲传承—闲居逸韵第75-80页
        一、以筝化文的吴卓钦第76-77页
        二、坚守筝道的吴静严第77-79页
        三、吴家筝的传谱第79-80页
    第四节 沈家筝曲传承—抱朴守静第80-92页
        一、自觉奉献的沈冰山第80-82页
        二、女子弦乐队自发守护者沈洁兰第82-83页
        三、薪传闽南筝派的有心人沈育娥第83-88页
        四、张家筝的秉承者沈晓娥第88-91页
        五、沈家筝的传谱第91-92页
    第五节 汤家筝曲传承—守道而行第92-96页
        一、汤家筝谱系第93页
        二、汤家筝开创者汤国诚第93页
        三、倡导筝艺服务社会的薪传者汤本立第93-95页
        四、汤家筝后继传人汤光辉与吴任斯第95-96页
    第六节 陈家筝曲传承—合静清远第96-101页
        一、云霄筝王陈有章第97-98页
        二、陈有章筝艺艺术论第98-100页
        三、陈有章传谱曲目第100-101页
    第七节 许家筝曲传承—心本无生因境有第101-102页
        一、南圃乐社与许家筝第101页
        二、一代名师许大廷第101-102页
        三、许家筝传谱第102页
    第八节 闽南筝派薪传的文化自觉特质第102-108页
        一、以文人特质为前提的文化自觉第102-105页
        二、由个体向集体、由一元向多元传承第105-106页
        三、由“自然”到“自觉”再到“自信”的发展过程第106-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四章 音乐本体:闽南筝派文化自觉发展的内在因子第109-137页
    第一节 闽南筝派的历史发展—以诏安县为例第109-112页
        一、古乐与古乐馆第109页
        二、留香馆、听雨楼与南圃乐社第109-110页
        三、诏安国乐研究社第110-111页
        四、四也乐坛第111页
        五、外江戏班第111页
        六、1949-1960年的古乐活动第111-112页
    第二节 闽南筝派的演奏特点第112-119页
        一、乐器形制第112-113页
        二、弹奏姿势第113-114页
        三、演奏形式第114-115页
        四、演奏技法第115-119页
    第三节 闽南筝派曲目的题材内容第119-123页
        一、描写自然景物第119-120页
        二、抒发人物内心感情第120-121页
        三、宗教题材第121-122页
        四、历史题材第122-123页
        五、本土人文题材第123页
    第四节 闽南筝派曲目的音乐特征第123-135页
        一、闽南筝曲的曲体结构特点第124-125页
        二、闽南筝曲的旋律音调特点第125-131页
        三、闽南筝派的审美观第131-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五章 合力因素:闽南筝派文化自觉发展的社会机制第137-173页
    第一节 政府引导是关键第137-144页
        一、政府积极引导目的和意义第138-140页
        二、政府加强立法和健全制度第140-144页
    第二节 非遗的文化宣传第144-149页
        一、重点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44-146页
        二、公益和市场双轨并进积极地宣传第146-149页
    第三节 闽南筝派的传承主体第149-154页
        一、家族传人是保护和传承闽南筝派的主体第149-151页
        二、整理和完善家族传承的闽南筝派曲谱是保护基础第151-152页
        三、家族传承的梯队建设是闽南筝派发展的核心要务第152-154页
    第四节 民俗融合促传承第154-159页
        一、闽南筝派根植于闽南民俗特色和艺术内涵第155-156页
        二、民俗土壤有利于创作富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作品第156-157页
        三、尊重和理解民俗文化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闽南筝派第157-159页
    第五节 学术研究指方向第159-165页
        一、相互促进—以学术研究为动力第160-162页
        二、互通有无—以筝派交流为契机第162-164页
        三、融合创新—以高校教学为依托第164-165页
    第六节 多元传承助传播第165-169页
        一、促进闽南筝派的多元传承第166-167页
        二、奠定闽南筝派的多元传承第167-168页
        三、推动闽南筝派的多元传承第168-169页
        四、升华闽南筝派的多元传承第169页
    本章小结第169-173页
第六章 纵向积淀:闽南筝派文化自觉发展的行为层次第173-203页
    第一节 进入:自发的需求与兴趣爱好第173-181页
        一、选择传承对象第174-176页
        二、了解艺术价值第176-178页
        三、培养兴趣爱好第178-179页
        四、激活自发需求第179-181页
    第二节 深入:自主的学习行为第181-189页
        一、利用空闲时间第182-184页
        二、继续拜师学艺第184-185页
        三、兼学其他乐器第185-186页
        四、开设培训结构第186-189页
    第三节 融入:自觉的文化传承追求第189-191页
        一、融入筝派第189页
        二、融入个体第189-190页
        三、融入社会第190-191页
    第四节 超越:自信的民族地域文化认同第191-201页
        一、自觉超越已有的演奏技法第191-196页
        二、自觉超越原有的传承模式第196-197页
        三、自觉超越固有的区域传承第197-201页
    本章小结第201-203页
结论第203-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17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217-219页
致谢第219-221页
个人简历第221-225页

论文共2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缘存续--安顺地戏形态与传承研究
下一篇:聚丙烯/阻燃木粉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