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0. 绪论 | 第18-34页 |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0.2 研究述评 | 第21-28页 |
0.2.1 关于农业保险的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0.2.2 关于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0.2.3 简要述评 | 第27-28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0.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29-32页 |
0.4.1 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0.4.2 研究框架 | 第31-32页 |
0.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32-34页 |
0.5.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2页 |
0.5.2 存在的不足 | 第32-34页 |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34-46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4-37页 |
1.1.1 农业风险及农业保险的概念界定 | 第34-35页 |
1.1.2 风险感知的界定 | 第35-36页 |
1.1.3 保险购买意愿的界定 | 第36-37页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7-46页 |
1.2.1 政府参与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 | 第37-42页 |
1.2.2 行为经济学 | 第42-44页 |
1.2.3 风险感知理论 | 第44-46页 |
2. 中国的农业风险概况与农业保险发展状况 | 第46-52页 |
2.1 中国农业风险及灾害情况 | 第46-48页 |
2.1.1 中国农业风险特点 | 第46-47页 |
2.1.2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情况 | 第47-48页 |
2.2 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演进 | 第48-52页 |
2.2.1 建国初期的农业保险试验:1949-1958年 | 第48-49页 |
2.2.2 农业保险恢复发展阶段:1982-1992年 | 第49-50页 |
2.2.3 农业保险萎缩下滑阶段:1993-2003年 | 第50页 |
2.2.4 农业保险的新一轮试点:2004年以来 | 第50-52页 |
3. 农户风险感知及其政府参与的影响 | 第52-66页 |
3.1 风险感知理论概述 | 第52-53页 |
3.2 调研数据来源与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3.2.1 农户的人口特征 | 第54-55页 |
3.2.2 农户风险感知 | 第55-56页 |
3.2.3 农户的情绪状态 | 第56-57页 |
3.2.4 农业风险信息关注度 | 第57页 |
3.2.5 农业风险信息传播主体 | 第57-58页 |
3.3 变量设定和研究假设 | 第58-61页 |
3.3.1 被解释变量的设定 | 第58-59页 |
3.3.2 解释变量的设定及研究假设 | 第59-60页 |
3.3.3 控制变量的设定 | 第60-61页 |
3.4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61-66页 |
3.4.1 模型构建 | 第61-62页 |
3.4.2 实证分析 | 第62-66页 |
4. 政府补贴、风险感知对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6-85页 |
4.1 传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 | 第66-68页 |
4.1.1 选择不购买农业保险的预期净收益 | 第66-67页 |
4.1.2 选择购买农业保险的预期净收益 | 第67-68页 |
4.1.3 传统理论分析框架下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决策模型 | 第68页 |
4.2 非期望效用理论下的分析框架——基于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 | 第68-70页 |
4.3 调研基本情况及数据来源 | 第70-71页 |
4.4 调研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第71-73页 |
4.5 变量选取、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73-77页 |
4.5.1 变量选取及研究假设 | 第73-76页 |
4.5.2 模型设定 | 第76-77页 |
4.6 计量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77-85页 |
4.6.1 非参数检验 | 第77-78页 |
4.6.2 相关性分析 | 第78-79页 |
4.6.3 回归分析 | 第79-81页 |
4.6.4 稳健性检验 | 第81-82页 |
4.6.5 不同地区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82-85页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85-8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5-87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后记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