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镁合金在国防领域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2 稀土镁合金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镁合金各向异性行为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4 镁合金热加工图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 镁合金塑性变形相关理论 | 第23-35页 |
2.1 镁合金塑性变形力学行为 | 第23-28页 |
2.1.1 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 第23-25页 |
2.1.2 热加工图 | 第25-28页 |
2.2 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 | 第28-33页 |
2.2.1 镁合金的滑移 | 第28-30页 |
2.2.2 镁合金的孪生 | 第30-31页 |
2.2.3 镁合金的动态再结晶 | 第31-33页 |
2.2.4 镁合金塑性变形机制的影响因素 | 第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AZ80+0.4%Ce镁合金流变行为研究 | 第35-62页 |
3.1 力学性能实验 | 第35-3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3.1.2 试样制备及测试 | 第37-39页 |
3.2 热变形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特征分析 | 第39-49页 |
3.2.1 变形温度对镁合金流变应力的影响 | 第39-42页 |
3.2.2 变形速率对镁合金流变应力的影响 | 第42-45页 |
3.2.3 取样方向对镁合金流变应力的影响 | 第45-49页 |
3.3 不同取样方向试样本构方程的建立 | 第49-55页 |
3.3.1 Arrhenius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3.3.2 镁合金本构方程的求解 | 第51-55页 |
3.4 临界应变 | 第55-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4 AZ80+0.4%Ce稀土镁合金热变形微观组织分析 | 第62-89页 |
4.1 显微组织观察 | 第62-63页 |
4.2 热变形微观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75页 |
4.2.1 温度对热变形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63-66页 |
4.2.2 应变速率对热变形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66-68页 |
4.2.3 取样方向对热变形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68-71页 |
4.2.4 变形量对热变形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71-75页 |
4.3 热变形动态再结晶 | 第75-77页 |
4.4 热压缩过程中的形变带 | 第77-80页 |
4.5 热压缩过程中Mg_(12)Al_(17)动态析出 | 第80-84页 |
4.6 热压缩高温第二相变化研究 | 第84-85页 |
4.7 热压缩后试样宏观形貌研究 | 第85-8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5 AZ80+0.4%Ce镁合金热加工图研究 | 第89-100页 |
5.1 热加工图的建立 | 第89-93页 |
5.2 热加工图分析 | 第93-99页 |
5.2.1 热加工图低功率耗散区分析 | 第93-94页 |
5.2.2 热加工图高功率耗散区分析 | 第94-95页 |
5.2.3 热加工图失稳区分析 | 第95-9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6.1 结论 | 第100-102页 |
6.2 创新点 | 第102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