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导论 | 第18-3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二、学界研究状况述评 | 第21-36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36页 |
四、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37-39页 |
第一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形成 | 第39-73页 |
一、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 第39-52页 |
(一) 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39-42页 |
(二) 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第42-52页 |
二、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52-60页 |
(一) 性本恶的人性论 | 第52-57页 |
(二) 天人相分的天人观 | 第57-60页 |
三、荀子德育思想的社会理论基础 | 第60-73页 |
(一) 明分使群的社会分层论 | 第60-67页 |
(二) 上下俱富的裕民富国思想 | 第67-70页 |
(三) 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 | 第70-71页 |
(四) 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发展理念 | 第71-73页 |
第二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命题 | 第73-110页 |
一、德育核心:礼 | 第73-83页 |
(一) 礼之起源 | 第74-78页 |
(二) 礼之本质 | 第78-79页 |
(三) 礼之功能 | 第79-83页 |
二、德育最高标准:义 | 第83-90页 |
(一) 义之内涵 | 第83-86页 |
(二) 隆礼贵义 | 第86-87页 |
(三) 义利两有 | 第87-90页 |
三、家庭德育核心:孝 | 第90-103页 |
(一) 孝之内涵 | 第91-92页 |
(二) 孝之内容 | 第92-103页 |
四、社会德育核心:忠信端悫 | 第103-110页 |
(一) 忠之概述 | 第103-105页 |
(二) 信之概述 | 第105-110页 |
第三章 荀子德育目标、方法和实现途径 | 第110-147页 |
一、理想人格:荀子德育目标 | 第110-130页 |
(一) 士:德育一般目标 | 第111-115页 |
(二) 君子:德育崇高目标 | 第115-121页 |
(三) 圣人:德育终极目标 | 第121-130页 |
二、教化与修养:荀子德育方法 | 第130-138页 |
(一) 道德教化:德育的外在体现 | 第131-135页 |
(二) 自我修养:德育内化保障 | 第135-138页 |
三、征知与礼乐法:荀子德育实现途径 | 第138-147页 |
(一) 心有征知:德育内化前提 | 第138-141页 |
(二) 礼乐法:德育外在保障 | 第141-147页 |
第四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局限性 | 第147-153页 |
一、荀子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147-150页 |
(一) 提出“教化”概念,发展儒家德育内容 | 第147-148页 |
(二) 论证德育必要性,奠定德育思想基础 | 第148-149页 |
(三) 探讨德育方法,为德育实践提供路径保障 | 第149-150页 |
(四) 概括德育内容,丰富儒家德育体系 | 第150页 |
二、荀子德育思想的阶级实质及历史局限性 | 第150-153页 |
(一) 荀子德育思想的阶级实质 | 第150-151页 |
(二) 荀子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151-153页 |
第五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现代转换 | 第153-172页 |
一、荀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153-160页 |
(一) 荀子德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153-157页 |
(二) 荀子德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157-160页 |
二、荀子德育思想的现代转换 | 第160-172页 |
(一) 荀子德育思想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60-163页 |
(二) 荀子德育思想现代转换的原则 | 第163-167页 |
(三) 荀子德育思想现代转换的路径 | 第167-172页 |
结语 | 第172-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3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第183-184页 |
附件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