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强耦合腔QED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单原子的灵敏测量及其内外态的操控 | 第17-20页 |
·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0页 |
第二章 单原子与腔场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分析 | 第30-42页 |
·引言 | 第30页 |
·原子-腔场耦合的量子模型 | 第30-35页 |
·无热库影响的单原子-腔耦合系统 | 第30-32页 |
·热库中的单原子-腔耦合系统 | 第32-35页 |
·原子-腔系统强耦合的条件 | 第35页 |
·原子在腔内位置的理论分析 | 第35-38页 |
·小结 | 第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第三章 实验系统及关键技术 | 第42-78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磁光阱(Magneto-optical trap,MOT)内铯原子冷却与俘获 | 第43-50页 |
·真空系统 | 第43-44页 |
·磁场线圈的构建 | 第44-45页 |
·稳频激光系统 | 第45-46页 |
·磁光阱中冷原子的俘获与优化 | 第46-50页 |
·光学微腔(Microcavity) | 第50-64页 |
·微腔的基本参数 | 第51-52页 |
·微腔的共振频率及有效腔长的测量 | 第52-59页 |
·微腔腔长的控制 | 第59-64页 |
·腔内探测光、锁定光及俘获光的锁定系统 | 第64-68页 |
·852nm探测光及传导腔相对于原子跃迁线的锁定 | 第66-67页 |
·828nm微腔锁定光的频率锁定 | 第67页 |
·934nm俘获光的频率锁定 | 第67-68页 |
·微腔透射光子的收集与探测 | 第68-70页 |
·时序控制及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 第70-73页 |
·硬件部分 | 第70-71页 |
·软件部分 | 第71-73页 |
·小结 | 第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第四章 腔内单原子运动的实时精密测量 | 第78-98页 |
·引言 | 第78-80页 |
·单原子穿越腔模的理论模型 | 第80-87页 |
·原子穿越TEM_(00)模拟 | 第82-83页 |
·原子穿越非倾斜的TEM_(10)和TEM_(01)模拟 | 第83-85页 |
·原子穿越倾斜的TEM_(10)、TEM_(20)以及TEM_(30)模拟 | 第85-87页 |
·实验过程及结果 | 第87-93页 |
·原子穿越TEM_(00)模的运动轨迹 | 第88-91页 |
·原子穿越倾斜的TEM_(10)、TEM_(20)以及TEM_(30)模的运动轨迹 | 第91-93页 |
·小结 | 第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第五章 原子-腔系统的温度确定及冷原子统计性质的研究 | 第98-110页 |
·引言 | 第98-99页 |
·基于单原子测量的冷原子团温度确定与优化 | 第99-105页 |
·利用微腔测量冷原子温度的理论模型 | 第99-101页 |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101-105页 |
·磁光阱中原子下落到微腔的统计特性研究 | 第105-107页 |
·小结 | 第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第六章 腔内原子的俘获及两维双色偶极阱的建立 | 第110-132页 |
·引言 | 第110-111页 |
·光学偶极阱(Far-off-resonance dipole trap,FORT) | 第111-112页 |
·偶极阱装置 | 第112-118页 |
·移动的远失谐偶极阱 | 第112-116页 |
·腔内驻波偶极阱 | 第116-118页 |
·实验过程与结果讨论 | 第118-121页 |
·利用光电负反馈抑制激光强度噪声 | 第121-127页 |
·基本原理分析 | 第121-125页 |
·实验装置及结果分析 | 第125-127页 |
·小结 | 第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40-142页 |
承诺书 | 第142-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