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2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中国梦”的概念辨析 | 第11-18页 |
(一) “中国梦”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二) “中国梦”的基本内容 | 第12-15页 |
(三) “中国梦”提出的条件 | 第15-18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一) “中国梦”的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二) “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四、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意义 | 第22-29页 |
一、 推进“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 第22-24页 |
(一) “中国梦”实现的舆论基础 | 第22-23页 |
(二) “中国梦”实现的氛围保障 | 第23页 |
(三) “中国梦”实现的强劲动力 | 第23-24页 |
二、 推进“中国梦”实现的合力和支撑 | 第24-26页 |
(一) 增加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 第24-25页 |
(二)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第25页 |
(三) 提升各族人民的爱国情 | 第25-26页 |
三、 推动公众参与建设“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 第26-29页 |
(一) 有利于提高“中国梦”实践者的工作积极性 | 第26-27页 |
(二) 有利于激发“中国梦”建设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27-28页 |
(三) 有利于推动“中国梦”践行者的实践行动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原则 | 第29-37页 |
一、 确定“中国梦”宣传教育对象的原则 | 第29-31页 |
(一) 坚持层次性原则 | 第29-30页 |
(二) 坚持主体性原则 | 第30-31页 |
(三) 坚持民主性原则 | 第31页 |
二、 确定“中国梦”宣传教育内容的原则 | 第31-34页 |
(一) 坚持方向性原则 | 第32页 |
(二) 坚持求实性原则 | 第32-33页 |
(三) 坚持时代性原则 | 第33-34页 |
三、 确定“中国梦”宣传教育方式的原则 | 第34-37页 |
(一) 坚持互动性原则 | 第34-35页 |
(二) 坚持示范性原则 | 第35-36页 |
(三) 坚持激励性原则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路径选择 | 第37-48页 |
一、 “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制度建设 | 第37-40页 |
(一) 制订宣传教育的体制机制 | 第37-38页 |
(二) 完善宣传教育的监督机制 | 第38-39页 |
(三) 健全宣传教育的评价机制 | 第39-40页 |
二、 “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队伍建设 | 第40-42页 |
(一) 提升宣传教育的管理队伍素质 | 第40-41页 |
(二) 树立宣传教育的道德模范队伍形象 | 第41-42页 |
(三) 加强宣传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第42页 |
三、 “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传媒建设 | 第42-45页 |
(一) 加大传统媒体宣传力度 | 第42-43页 |
(二) 加深现代媒体宣传程度 | 第43-44页 |
(三) 增强新型媒体宣传广度 | 第44-45页 |
四、 “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学校建设 | 第45-48页 |
(一) 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融入教材建设 | 第45页 |
(二) 加快“中国梦”宣传教育融入教学进程 | 第45-46页 |
(三) 鼓励学生参加“中国梦”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