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双层网格结构强震失效机理与隔震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来源及意义 | 第11-12页 |
·空间双层网格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空间双层网格结构控制和隔震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芦山地震中空间双层网格结构震害调查 | 第23-45页 |
·芦山地震强震记录 | 第23-24页 |
·芦山中学体育馆的基本信息及其震害 | 第24-31页 |
·芦山中学体育馆的基本信息 | 第24-25页 |
·芦山中学体育馆的主要震害现象 | 第25-31页 |
·芦山县体育馆的基本信息及震害 | 第31-38页 |
·芦山体育馆的基本信息 | 第31-32页 |
·芦山体育馆的主要震害现象 | 第32-36页 |
·芦山体育馆的震害实测数据 | 第36-38页 |
·周边县市其他空间结构分布与震害调查结果 | 第38-40页 |
·周边其他类型结构震害情况简介 | 第40-42页 |
·现场震害特征总结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空间双层网格结构震害数值模拟 | 第45-69页 |
·芦山中学体育馆震害的数值重现 | 第45-50页 |
·有限元模型的基本信息与地震动输入 | 第45-46页 |
·分析结果的对比 | 第46-50页 |
·芦山中学体育馆震害原因及分析 | 第50-60页 |
·楼层放大效应分析 | 第50-56页 |
·支承柱刚度不均效应分析 | 第56-58页 |
·震害成因分析 | 第58-60页 |
·芦山县体育馆震害的数值重现 | 第60-67页 |
·芦山县体育馆有限元模型的基本信息与地震动输入 | 第60-61页 |
·芦山县体育馆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结构及震害原因分析 | 第6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空间双层网格结构强震失效机理研究 | 第69-117页 |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模型加工制作 | 第69-79页 |
·模型设计思想及施工图纸 | 第69-77页 |
·模型制作及其安装 | 第77-79页 |
·试验方案及实施 | 第79-84页 |
·测点的布置 | 第79-82页 |
·振动台试验系统 | 第82-83页 |
·试验的加载 | 第83-84页 |
·试验现象 | 第84-88页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88-94页 |
·数值模拟 | 第94-108页 |
·数值分析模型与基本假设 | 第94-98页 |
·倒塌前工况模拟对比 | 第98-104页 |
·倒塌工况模拟对比 | 第104-108页 |
·曲线多段梁单元模型方法的应用与对比 | 第108-115页 |
·芦山中学体育馆与芦山县体育馆分析模型 | 第108-109页 |
·芦山中学体育馆分析结果对比 | 第109-112页 |
·芦山体育馆分析结果对比 | 第112-113页 |
·实际网格结构分析对比总结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空间双层网格结构隔震研究 | 第117-157页 |
·三维隔震支座的研发设计 | 第117-134页 |
·隔震装置原理 | 第117-120页 |
·弹簧刚度的设计 | 第120-121页 |
·隔震支座整体力学性能及其力学模型 | 第121-134页 |
·隔震试验模型与试验加载 | 第134-136页 |
·隔震试验模型 | 第134-136页 |
·加载与测点布置 | 第136页 |
·隔震试验现象 | 第136页 |
·隔震试验数据分析 | 第136-143页 |
·隔震效率分析 | 第143-148页 |
·隔震机理研究 | 第148-153页 |
·数值模拟 | 第153-156页 |
·分析模型 | 第153-154页 |
·分析结果对比 | 第154-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7-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
作者简介 | 第17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与专利 | 第171-172页 |
支持课题项目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