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本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9页 |
·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9-11页 |
·可行能力理论的内涵 | 第9-10页 |
·可行能力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对可行能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 第11-12页 |
·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 | 第12-14页 |
·研究评述 | 第1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剥夺的实质 | 第17-21页 |
·个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剥夺即是个人可行能力的剥夺 | 第17-21页 |
·经济条件——经济资源的短缺和就业被动 | 第17-18页 |
·社会机会——无法有效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 | 第18-19页 |
·透明性保证——缺乏获取透明信息的意识和途径 | 第19页 |
·防护性保障——不能获得全面且牢靠的社会保障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招生存在的社会排斥问题 | 第21-32页 |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对贫困家庭生源的建构性排斥 | 第21-23页 |
·建构性排斥的内涵 | 第21页 |
·建构性排斥在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中的体现 | 第21-23页 |
·高考招生的加分、推荐制对非优越家庭生源的工具性排斥 | 第23-24页 |
·工具性排斥的内涵 | 第23-24页 |
·工具性排斥在高考加分及推荐制度中的体现 | 第24页 |
·重点高校招生属地化对经济发展落后省份生源的积极排斥 | 第24-28页 |
·积极排斥的内涵 | 第24-25页 |
·积极排斥在重点高校招生属地化中的体现 | 第25-28页 |
·城乡二元结构对乡村生源的消极排斥 | 第28-32页 |
·消极排斥的内涵 | 第28页 |
·消极排斥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的体现 | 第28-32页 |
第四章 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招生社会排斥问题的措施探讨 | 第32-43页 |
·实现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多元化消除建构性排斥 | 第32-34页 |
·政府应在高等教育成本负担中担任主角 | 第32-33页 |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其他应有主体 | 第33-34页 |
·改进高考加分政策消除工具性排斥 | 第34-36页 |
·重塑高考加分制度的公平理念 | 第35页 |
·进一步限定加分对象,进一步明确加分标准 | 第35-36页 |
·保证重点高校省际录取率大体一致消除积极排斥 | 第36-39页 |
·重点高校招生属地化现象形成原因 | 第36-38页 |
·重点高校分省招生制度存在的现实性 | 第38页 |
·重点高校招生应保证省际录取率大体一致 | 第38-39页 |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消极排斥 | 第39-43页 |
·转变旧有观念 | 第39-40页 |
·变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 第40页 |
·提升乡村义务教育水平,平衡城乡师资分配 | 第40-41页 |
·丰富国内高等教育形式结构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