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微凝胶 | 第14页 |
·微凝胶的分类 | 第14-17页 |
·依据功能性分类 | 第14-17页 |
·依据材料分类 | 第17页 |
·微凝胶的合成方法 | 第17-21页 |
·喷雾干燥法 | 第17-18页 |
·溶液聚合 | 第18页 |
·乳液聚合 | 第18-19页 |
·分散聚合 | 第19页 |
·沉淀聚合 | 第19-20页 |
·过筛 | 第20-21页 |
·微凝胶的应用 | 第21-24页 |
·生物材料和生物医学应用 | 第21页 |
·刺激响应型颗粒乳化剂 | 第21-22页 |
·污水处理 | 第22-23页 |
·催化作用 | 第23页 |
·载体系统 | 第23-24页 |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24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非晶颗粒态淀粉的制备及羧甲基淀粉的合成 | 第26-36页 |
·引言 | 第26页 |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非晶颗粒态淀粉的制备 | 第27页 |
·动态光散射(DLS)测定粒度 | 第27页 |
·颗粒形态与偏光十字 | 第27页 |
·样品的扫描电镜形貌观察 | 第27页 |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27-28页 |
·X-射线衍射仪分析 | 第28页 |
·羧甲基淀粉颗粒的合成 | 第28-29页 |
·统计分析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偏光显微镜分析 | 第29-30页 |
·淀粉颗粒粒径分析 | 第30-31页 |
·扫描电镜形貌观察 | 第31-32页 |
·DSC | 第32-33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3-34页 |
·非晶颗粒态淀粉制备羧甲基淀粉 | 第34页 |
·羧甲基淀粉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淀粉基微凝胶的合成及其特性研究 | 第36-50页 |
·引言 | 第36页 |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淀粉基微凝胶的制备 | 第37页 |
·微凝胶中P元素含量分析 | 第37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 | 第37-38页 |
·微凝胶粒度测定和显微镜观察 | 第38页 |
·热重分析 | 第38页 |
·微凝胶膨胀度测定 | 第38页 |
·微凝胶流变学性质研究 | 第38-39页 |
·微凝胶悬液电位的测定 | 第39页 |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微凝胶中P元素含量分析 | 第39-40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 | 第40-41页 |
·微凝胶粒度测定 | 第41页 |
·热重分析 | 第41-43页 |
·微凝胶膨胀度测定 | 第43-45页 |
·微凝胶流变学性质研究 | 第45-47页 |
·微凝胶电位研究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淀粉基微凝胶与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50-63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51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微凝胶的制备 | 第51页 |
·微凝胶对蛋白的包埋 | 第51-52页 |
·蛋白在微凝胶中的分布 | 第52页 |
·微凝胶-蛋白复合物在稀释条件下的释放研究 | 第52页 |
·微凝胶-蛋白复合物在体外模拟胃肠液中释放研究 | 第52-53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 第53页 |
·拉曼光谱研究 | 第53页 |
·圆二色谱测定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第53-54页 |
·统计分析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微凝胶对蛋白的包埋 | 第54-56页 |
·溶菌酶在微凝胶内部的分布 | 第56-57页 |
·微凝胶-蛋白复合物在不同环境下释放研究 | 第57-58页 |
·微凝胶-蛋白复合物在体外胃肠液中的释放研究 | 第58-60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 第60页 |
·拉曼光谱研究 | 第60-61页 |
·圆二色谱研究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淀粉基微凝胶与蛋白乳化纳米乳液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63-75页 |
·引言 | 第63页 |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63-64页 |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β-胡萝卜素水包油纳米乳液的制备 | 第64页 |
·淀粉基微凝胶的制备 | 第64页 |
·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的粒度分布 | 第64页 |
·电位的测定 | 第64-65页 |
·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的包埋 | 第65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β-胡萝卜素在微凝胶内的分布 | 第65页 |
·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微凝胶在体外模拟胃肠液释放的研究 | 第65-66页 |
·统计分析 | 第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3页 |
·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的粒度分布 | 第66-67页 |
·纳米乳液电位的测定及其分散性研究 | 第67-68页 |
·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的包埋 | 第68-71页 |
·β-胡萝卜素在微凝胶内分布的研究 | 第71-72页 |
·微凝胶β-胡萝卜素复合物在体外释放的研究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淀粉基复合微凝胶的合成及其包埋特性研究 | 第75-92页 |
·引言 | 第75页 |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75-76页 |
·实验材料 | 第75页 |
·实验仪器 | 第75-76页 |
·实验方法 | 第76-79页 |
·β-环糊精/淀粉基微凝胶的合成 | 第76页 |
·复合微凝胶的粒径分布 | 第76页 |
·热重分析 | 第76页 |
·复合微凝胶悬液电位的测定 | 第76-77页 |
·复合微凝胶膨胀度的测定 | 第77页 |
·流变学性质的研究 | 第77页 |
·复合微凝胶中β-环糊精含量的测定 | 第77-78页 |
·微凝胶-V_c包合物的制备 | 第78页 |
·包合物的鉴定 | 第78-79页 |
·包合物在模拟胃液和肠液的体外释放 | 第79页 |
·统计分析 | 第7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9-91页 |
·复合微凝胶颗粒大小的分布 | 第79-80页 |
·热重分析 | 第80-81页 |
·复合微凝胶悬液电位的测定 | 第81-82页 |
·复合微凝胶悬液膨胀度的测定 | 第82-83页 |
·微凝胶流变学性质的研究 | 第83-87页 |
·复合微凝胶中β-环糊精含量的测定 | 第87页 |
·微凝胶-V_c包合物的制备 | 第87-88页 |
·微凝胶-V_c包合物的鉴定 | 第88-90页 |
·微凝胶-V_c包合物的模拟体外释放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层层自组装稳定淀粉基微凝胶-客体复合物 | 第92-101页 |
·引言 | 第92页 |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92-93页 |
·实验材料 | 第92页 |
·实验仪器 | 第92-93页 |
·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最佳壳聚糖分子量的选择 | 第93页 |
·电位测定 | 第93页 |
·稳定后微凝胶-客体复合物体外模拟释放研究 | 第93-94页 |
·统计分析 | 第9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0页 |
·最佳分子量壳聚糖的选择 | 第94-95页 |
·电位测定 | 第95-97页 |
·稳定后微凝胶-客体复合物体外模拟释放研究 | 第97-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论文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101-10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2页 |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清单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