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地震天地一体化监测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 ·地震地面电磁观测 | 第12-13页 |
| ·地震空间电磁观测 | 第13-15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15-1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第2章DEMETER卫星简介 | 第19-28页 |
| ·法国DEMETER卫星设计与科学任务 | 第19-20页 |
| ·DEMETER卫星记录数据存储格式 | 第20-24页 |
| ·DEMETER卫星记录数据约定 | 第20-21页 |
| ·DEMETER卫星输出数据文件结构 | 第21-24页 |
| ·DEMETER卫星数据处理软件输出图件信息 | 第24-25页 |
| ·DEMETER卫星记录电离层异常震例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DEMETER卫星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 第28-35页 |
| ·等离子体分析仪IAP的科学任务 | 第28-29页 |
| ·卫星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设计 | 第29-33页 |
| ·卫星数据的读取与数据预处理 | 第29页 |
| ·电离层扰动定义与震例验证 | 第29-32页 |
| ·电离层扰动异常自动探测和扰动信息库建立 | 第32页 |
| ·震例数据信息库建立 | 第32-33页 |
| ·电离层扰动与地震对应关系判定参数 | 第33页 |
| ·软件设计界面和主要功能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地震电离层异常时空演化统计特征 | 第35-59页 |
| ·地震探测率及其可靠性检验 | 第35-41页 |
| ·不同探测条件下地震探测率 | 第35-40页 |
| ·地震探测率随机性检验 | 第40-41页 |
| ·不同位置地震的探测率 | 第41-43页 |
| ·电离层响应异常幅度A对地震探测率影响 | 第43-44页 |
| ·探测地震的全球分布特征 | 第44-48页 |
| ·不同因素引起电离层扰动幅度变化特征 | 第48-50页 |
| ·不同地震组电离层响应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 | 第50-56页 |
| ·地震电离层响应异常时间演化特征 | 第50-52页 |
| ·地震电离层响应异常时空演化特征 | 第52-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 第5章 汶川MS8.0 地震空间电磁异常 | 第59-73页 |
| ·年5月 12 日汶川MS8.0 地震 | 第59页 |
| ·汶川MS8.0 地震前后ULF电磁异常 | 第59-68页 |
| ·河北地震ULF电磁观测台网 | 第59-61页 |
| ·汶川地震前ULF电磁异常分析 | 第61-65页 |
| ·地震电磁异常分析和讨论 | 第65-68页 |
| ·汶川地震相关其它电磁异常现象 | 第68-72页 |
| ·地磁观测异常 | 第68-69页 |
| ·卫星GPS观测TEC和f0F2 异常 | 第69-70页 |
| ·DEMETER卫星观测电离层参数异常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6章 利用岩石压电模型推算汶川地震电磁异常“能量源”大小 | 第73-82页 |
| ·岩石压电模型 | 第74-77页 |
| ·电子—空穴理论 | 第74-75页 |
| ·岩石受压产生电荷量的计算 | 第75-77页 |
| ·汶川地震在主断层产生的电荷量及电场强度 | 第77-78页 |
| ·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7章 利用电偶极子模型推算汶川MS8.0 地震等效电偶矩 | 第82-93页 |
| ·地下水平电偶极子产生电磁场 | 第83-84页 |
| ·汶川MS8.0 地震等效电偶矩推算 | 第84-88页 |
| ·汶川MS8.0 地震与台站观测电磁异常 | 第84-85页 |
| ·汶川地震地下电偶矩推算 | 第85-88页 |
| ·电磁辐射场分布特征和探测能力 | 第88-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 第8章 利用电离层影响的有限长电偶源模型推算汶川地震地电流大小 | 第93-100页 |
| ·模型描述 | 第93-95页 |
| ·考虑电离层影响的水平电偶极子产生电磁场模拟结果 | 第95-97页 |
| ·以汶川MS8.0 地震为例 | 第97-98页 |
| ·汶川地震地下电流推算 | 第97页 |
| ·地球—大气—电离层模式下电磁场 2D辐射花样 | 第97-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0-103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 ·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1-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 附录 |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