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

CO2浓度升高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生理生化影响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9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大气CO_2浓度变化概况第11-12页
     ·中国苜蓿产业的现状第12-13页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影响研究进展第13-21页
     ·CO_2浓度变化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第13-14页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第14-16页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第16-19页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叶片表型及其可塑性的影响第19-20页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第20-21页
   ·苜蓿秋眠性研究介绍第21-26页
     ·秋眠性定义第21-24页
     ·基于秋眠性划分苜蓿生态区第24-25页
     ·秋眠性与产量第25-26页
   ·研究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第26-29页
     ·研究内容第26-27页
     ·研究目的第27-28页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实验材料第29页
   ·实验仪器第29页
   ·实验设计第29-30页
   ·数据处理第30-31页
第三章 CO_2浓度升高对苜蓿发芽的影响第31-35页
   ·材料与方法第31页
     ·实验材料第31页
     ·实验方法第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33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31-32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等影响第32-33页
   ·小结第33-35页
第四章 CO_2浓度升高对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5-43页
   ·材料与方法第35页
     ·实验设计第35页
     ·实验方法第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41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生育期的影响第35-37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株高的影响第37-38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叶面积的影响第38-40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茎粗的影响第40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产量的影响第40-41页
   ·小结第41-43页
第五章 CO_2浓度升高对苜蓿光合效应的影响第43-58页
   ·材料与方法第43页
     ·实验设计第43页
     ·实验方法第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55页
     ·不同CO_2浓度下苜蓿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第43-45页
     ·不同CO_2浓度下苜蓿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日变化第45-47页
     ·不同CO_2浓度下苜蓿PSII潜在活力(Fv/Fo)日变化第47-49页
     ·不同CO_2浓度下苜蓿PSII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日变化第49-51页
     ·不同CO_2浓度下苜蓿光化学淬灭系数(qP)日变化第51-53页
     ·不同CO_2浓度下苜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日变化第53-55页
   ·小结第55-58页
第六章 CO_2浓度升高对苜蓿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影响第58-71页
   ·材料与方法第58页
     ·实验设计第58页
     ·实验方法第58页
   ·结果与分析第58-69页
     ·不同CO_2浓度对不同生育期苜蓿表皮厚度和叶片厚度的影响第58-60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影响第60-63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气孔密度的影响第63-66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潜在气孔导度的影响第66-69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气孔开度的影响第69页
   ·小结第69-71页
第七章 CO_2浓度升高对苜蓿生理特征的影响第71-84页
   ·材料与方法第71页
     ·实验设计第71页
     ·实验方法第71页
   ·结果与分析第71-81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叶绿素(Chl)含量的影响第71-73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第73-74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可溶性糖(SS)含量的影响第74-75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第75-77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第77-78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生长素(IAA)含量的影响第78-80页
     ·不同CO_2浓度对苜蓿赤霉素(GA3)含量的影响第80-81页
   ·小结第81-84页
第八章 讨论第84-85页
   ·建议与展望第84-85页
     ·建议第84页
     ·展望第84-85页
第九章 结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巴戟(NONI)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研究
下一篇:地毯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