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现状及选题缘起 | 第10-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创新意义 | 第12-13页 |
四、侦探小说的界定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原型与发轫 ——中国侦探小说的文学渊源 | 第14-54页 |
第一节 神话、宗教、传说与侦探小说 | 第14-19页 |
第二节 西方侦探小说 | 第19-38页 |
一、爱伦·坡与侦探小说 | 第19-26页 |
二、柯南·道尔与侦探小说 | 第26-38页 |
第三节 中国公案小说 | 第38-54页 |
一、传说起源期 | 第39-40页 |
二、萌芽生长期 | 第40-42页 |
三、形成发展期 | 第42-44页 |
四、鼎盛转型期 | 第44-46页 |
五、中国公案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法律观念、传统思维方式 | 第46-54页 |
第二章 模式与创新 ——中国侦探小说创作模式解析 | 第54-73页 |
第一节 程小青的“道德模式”侦探小说 | 第55-58页 |
第二节 孙了红的“文化心理模式”侦探小说 | 第58-60页 |
第三节 建国五十年代“肃反反特小说”模式 | 第60-64页 |
第四节 文革时期手抄本模式 | 第64-66页 |
第五节 海岩的“案情+爱情”模式 | 第66-68页 |
第六节 蔡骏的“知识悬疑”模式 | 第68-71页 |
第七节 那多的“灵异悬疑”模式 | 第71-73页 |
第三章 人物与叙事——中国侦探小说四个维度 | 第73-120页 |
第一节 罪犯 | 第74-81页 |
一、物欲型罪犯 | 第74-77页 |
二、情欲型罪犯 | 第77-80页 |
三、权欲型罪犯 | 第80-81页 |
第二节 私人侦探 | 第81-92页 |
一、推理型侦探 | 第82-89页 |
二、侠盗型侦探 | 第89-92页 |
第三节 官方警探 | 第92-103页 |
一、官府侦探 | 第92-94页 |
二、公安干警 | 第94-103页 |
第四节 叙事视角与侦探小说 | 第103-106页 |
第五节 叙事空间与侦探小说 | 第106-115页 |
第六节 叙事语言与侦探小说 | 第115-120页 |
第四章 媒介与产业——侦探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 第120-179页 |
第一节 大众传播媒介与侦探小说 | 第120-170页 |
一、印刷媒介与侦探小说的传播 | 第120-149页 |
二、影视媒介与侦探小说的传播 | 第149-158页 |
三、互联网络与侦探小说的传播 | 第158-170页 |
第二节“爱伦·坡、福尔摩斯”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生产的启示 | 第170-174页 |
第三节 中国侦探迷现状分析 | 第174-179页 |
主要参考资料 | 第179-185页 |
附录 一 | 第185-191页 |
附录 二 | 第191-1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99-200页 |
后记 | 第200-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