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 第11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二)研究目标 | 第11页 |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概述 | 第13-18页 |
| 一、公共空间景观的研究范围及分类 | 第13-14页 |
| (一)公共空间景观的研究范围 | 第13页 |
| (二)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13-14页 |
| 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14-15页 |
| (一)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美学原则 | 第14-15页 |
| (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原 | 第15页 |
| (三)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15页 |
| 三、国内设计概况 | 第15-18页 |
| (一)国内设计的趋向 | 第15页 |
| (二)国内设计的不足及原因 | 第15-18页 |
| 第三章 中国传统纹样分析 | 第18-23页 |
| 一、中国传统纹样概述 | 第18页 |
| 二、中国传统纹样的分类 | 第18-19页 |
| (一)按形象和构成分类 | 第18页 |
| (二)按传统和现代分类 | 第18-19页 |
| 三、中国传统纹样各时期风格特点 | 第19-21页 |
| 四、中国传统纹样的内涵 | 第21-23页 |
| (一)思想内涵 | 第21页 |
| (二)艺术文化内涵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纹样的融合 | 第23-26页 |
| 一、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纹样的必要性 | 第23页 |
| (一)民族历史使命的要求 | 第23页 |
| (二)行业发展的必然性 | 第23页 |
| (三)当代景观审美与设计观念趋向 | 第23页 |
| 二、中国传统纹样用于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6页 |
| (一)基于公共空间景观的功能性分析 | 第24页 |
| (二)基于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景观设计的历史责任分析 | 第24-25页 |
| (三)基于丰富的中国传统纹样自身分析 | 第25-26页 |
| 第五章 中国传统纹样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传承及运用 | 第26-33页 |
| 一、中国传统纹样内涵的传承 | 第26-27页 |
| (一)思想内涵的传承 | 第26页 |
| (二)艺术内涵的传承 | 第26页 |
| (三)文化内涵的传承 | 第26-27页 |
| (四)制作工艺和材料选择的传承 | 第27页 |
| 二、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 第27-30页 |
| (一)现代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载体对传统纹样的运用 | 第27-29页 |
| (二)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 第六章 中国传统纹样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33-39页 |
| 一、沈阳市府广场 | 第33-36页 |
| (一)沈阳市府广场简述 | 第33页 |
| (二)中国传统纹样在各载体上的应用 | 第33-35页 |
| (三)总结 | 第35-36页 |
| 二、北京奥运村介绍 | 第36-38页 |
| (一)北京奥运村简述 | 第36页 |
| (二)中国传统纹样在各载体上的应用 | 第36-38页 |
| (三)总结 | 第38页 |
| 三、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附录 | 第41-43页 |
| 个人简历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