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11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2页 |
·取得的主要结果 | 第12-14页 |
·主要认识 | 第12-13页 |
·取得的结果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5页 |
·研究区位置 | 第14页 |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14-16页 |
·加里东早期 | 第14-15页 |
·加里东中晚期 | 第15页 |
·海西早期 | 第15页 |
·海西晚期 | 第15-16页 |
·印支、燕山、喜山期 | 第16页 |
·鹰山组地层特征 | 第16-25页 |
·鹰山组地层划分 | 第16-20页 |
·鹰山组地层展布特征 | 第20-24页 |
·地层与储层发育相关性分析 | 第24-25页 |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 第25-39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25-29页 |
·颗粒灰岩类 | 第25页 |
·泥晶灰岩类 | 第25-27页 |
·生物灰岩类 | 第27页 |
·白云岩类 | 第27-29页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9-33页 |
·台内滩亚相 | 第29-31页 |
·滩间海亚相 | 第31页 |
·半闭塞泻湖亚相 | 第31-33页 |
·沉积相纵横向及平面演化特征 | 第33-39页 |
·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33-37页 |
·鹰山组沉积相发育模式 | 第37-39页 |
第4章 储层多参数综合表征 | 第39-56页 |
·储集岩岩石类型特征 | 第39-40页 |
·储集空间动静态参数定量表征 | 第40-45页 |
·宏观储集空间表征 | 第41-42页 |
·微观储集空间表征 | 第42-45页 |
·储层物性参数定量表征 | 第45-49页 |
·常规小直径岩心物性分析 | 第45-46页 |
·测井物性分析 | 第46-47页 |
·储层物性参数特征及分布 | 第47-49页 |
·储层类型 | 第49-53页 |
·洞穴型 | 第50页 |
·裂缝-孔洞型 | 第50页 |
·孔洞型 | 第50-51页 |
·裂缝型 | 第51-53页 |
·储层分类评价 | 第53-56页 |
·储层评价标准 | 第53-54页 |
·储层分布特征 | 第54-56页 |
第5章 储层展布及主控因素分析 | 第56-75页 |
·储层展布特征 | 第56-60页 |
·储层纵向发育特征 | 第56-59页 |
·储层横向发育特征 | 第59-60页 |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第60-72页 |
·有利沉积相带为储层发育的基础 | 第60-62页 |
·内幕不整合层间岩溶控制了储层成层性及横向展布规模 | 第62-66页 |
·埋藏岩溶叠加改造储层,形成大量缝洞系统,有效提高储集性能 | 第66-68页 |
·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及断裂改善储层渗滤性能 | 第68-71页 |
·热液岩溶对储集性能的积极作用 | 第71-72页 |
·多期岩溶储层叠合发育模式 | 第72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72-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