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Ⅴ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钒副族(ⅤB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V2O5电化学性能优化及新型钒酸盐正极材料探索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6页
   ·引言第13-15页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5-16页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研究现状第16-34页
     ·钴基正极材料第17-19页
     ·锰基正极材料第19-22页
       ·尖晶石结构 LiMn_2O_4第19-21页
       ·层状结构 LiMnO_2第21页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第21-22页
     ·磷酸盐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第22-27页
       ·LiFePO_4第23-25页
       ·Li_3V_2(PO_4)_3第25-27页
     ·钒氧化物及钒酸盐正极材料第27-34页
       ·五氧化二钒第28-30页
       ·二氧化钒第30-31页
       ·其他钒氧化物第31-32页
       ·碱金属钒酸盐第32页
       ·非碱金属钒酸盐第32-34页
   ·钒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制备第34-41页
     ·一维钒氧化物纳米材料第34-38页
     ·二维钒氧化物纳米材料第38-39页
     ·三维钒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第39-41页
   ·钒酸盐微纳米材料的制备第41-43页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43-46页
     ·选题意义第43-44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44-46页
第二章 低维 V_2O_5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第46-71页
   ·引言第46页
   ·实验部分第46-49页
     ·相互连通的 V_2O_5纳米棒的制备第46-47页
     ·超临界技术剥落 V_2O_5超薄纳米片的制备第47页
     ·结构检测和表征第47-48页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8-49页
   ·相互连通的 V_2O_5纳米棒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第49-60页
     ·相互连通的 V_2O_5纳米棒的结构表征第49-54页
     ·相互连通的 V_2O_5纳米棒的电化学性能第54-60页
   ·超临界技术剥落 V_2O_5超薄纳米片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第60-69页
     ·超临界技术剥落 V_2O_5超薄纳米片的结构表征第60-65页
     ·超临界技术剥落 V_2O_5超薄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第65-69页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三章 三维多孔 V_2O_5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71-115页
   ·引言第71页
   ·实验部分第71-74页
     ·三维多孔 V_2O_5分级微米盘的制备第71-72页
     ·三维多孔 V_2O_5分级八面体微米晶的制备第72-73页
     ·三维空心多孔 V_2O_5分级微球的制备第73页
     ·结构检测和表征第73-74页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74页
   ·三维多孔 V_2O_5分级微米盘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第74-91页
     ·三维多孔 V_2O_5分级微米盘的结构表征第74-86页
     ·三维多孔 V_2O_5分级微米盘的电化学性能第86-91页
   ·三维多孔 V_2O_5八面体微米晶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第91-98页
     ·三维多孔 V_2O_5八面体微米晶的结构表征第91-96页
     ·三维多孔 V_2O_5八面体微米晶的电化学性能第96-98页
   ·三维空心多孔 V_2O_5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第98-113页
     ·三维空心多孔 V_2O_5的结构表征第98-109页
     ·三维空心多孔 V_2O_5的电化学性能第109-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四章 新型钒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第115-136页
   ·引言第115页
   ·实验部分第115-117页
     ·Na_(0.76)V_6O_(15)纳米棒的制备第115-116页
     ·钒酸铁纳米材料的制备第116页
     ·结构检测和表征第116-117页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17页
   ·Na_(0.76)V_6O_(15)纳米棒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第117-126页
     ·Na_(0.76)V_6O_(15)纳米棒的结构表征第117-122页
     ·Na_(0.76)V_6O_(15)纳米棒的电化学性能第122-126页
   ·钒酸铁纳米片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第126-134页
     ·钒酸铁纳米片的结构表征第126-130页
     ·新型钒酸铁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第130-134页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36-139页
   ·结论第136-138页
   ·展望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5页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论文第155-157页
博士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57-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致密氧化锡锑陶瓷靶材的电场活化烧结及其薄膜的磁控溅射沉积
下一篇:Bi2Cu0.1-xWxV0.9O5.35-δ体系的化学法合成制备与中低温氧离子导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