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9页 |
·降压避风片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质量控制以及体内药物分析方法概述 | 第14-16页 |
·中药以及中西药结合复方制剂质量控制及体内分析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质量控制以及体内药物分析的检测手段 | 第15-16页 |
·生物样品及其前处理 | 第16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6-19页 |
·降压避风片中盐酸甲基丙炔苄胺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 | 第17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盐酸甲基丙炔苄胺 | 第17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降压避风片中的八种活性成分 | 第17页 |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鼠经灌胃降压避风片后血浆中的六种黄酮类化合物 | 第17-18页 |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鼠灌胃降压避风片后组织中的六种黄酮类化合物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降压避风片中盐酸甲基丙炔苄胺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 | 第19-27页 |
·前言 | 第19页 |
·实验部分 | 第19-2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9-20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0-25页 |
·方法学验证及结果 | 第25-26页 |
·专属性试验 | 第25页 |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第25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5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5-26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26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26页 |
·样品测定 | 第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盐酸甲基丙炔苄胺 | 第27-34页 |
·前言 | 第27页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7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色谱条件 | 第28页 |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第28页 |
·方法学验证与结果 | 第28-31页 |
·专属性实验 | 第28-29页 |
·线性范围 | 第29-30页 |
·检测限试验 | 第30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0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0-31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31页 |
·盐酸甲基丙炔苄胺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31-33页 |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给药方案 | 第31-32页 |
·血浆样品采集方法 | 第32页 |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4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3页 |
·流动相的确定 | 第33页 |
·方法的应用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降压避风片中的八种活性成分 | 第34-43页 |
·前言 | 第34-35页 |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色谱条件 | 第36页 |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混合对照品,供试品及空白对照品溶液试分离测定 | 第36-39页 |
·方法学验证及结果 | 第39-42页 |
·线性范围、精密度和检出限 | 第39-40页 |
·精密度考察 | 第40页 |
·重现性考察 | 第40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40-41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41页 |
·样品测定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2页 |
·各成分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2页 |
·方法的应用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鼠灌胃降压避风片后血浆中的六种黄酮类化合物 | 第43-53页 |
·前言 | 第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43-4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色谱条件 | 第44页 |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第44-45页 |
·方法学验证与结果 | 第45-48页 |
·专属性试验 | 第45-46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6页 |
·检测限实验 | 第46页 |
·精密度和准确性实验 | 第46-47页 |
·绝对回收率以及重复性试验 | 第47-48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8页 |
·六种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8-50页 |
·实验动物 | 第48-49页 |
·给药方案 | 第49页 |
·血浆样品采集方法 | 第49页 |
·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流动相的确定 | 第50页 |
·体内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方法的应用 | 第51-53页 |
第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鼠灌胃降压避风片后组织中的六种黄酮类化合物 | 第53-77页 |
·前言 | 第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53-5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色谱条件 | 第54页 |
·组织样品的预处理 | 第54页 |
·方法学验证与结果 | 第54-67页 |
·专属性试验 | 第55-59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9-60页 |
·检测限实验 | 第60-61页 |
·精密度和准确性实验 | 第61-63页 |
·回收率以及重复性试验 | 第63-65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65-67页 |
·六种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 第67-69页 |
·实验动物 | 第67页 |
·给药方案 | 第67页 |
·数据分析 | 第67-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7页 |
·槐角苷的数据分析 | 第69-70页 |
·芦丁的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黄芩苷的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槲皮素的数据分析 | 第72-73页 |
·染料木素的数据分析 | 第73-74页 |
·黄芩素的数据分析 | 第74-75页 |
·总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附录 在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