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导论 | 第17-37页 |
一、 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 | 第17-28页 |
二、 研究立场与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三、 研究进路与结构安排 | 第31-37页 |
第一章 《刑法》第 37 条的基本意蕴 | 第37-77页 |
第一节 第 37 条的立法沿革 | 第37-43页 |
一、 1979 年《刑法》第 32 条的孕育诞生 | 第38-41页 |
二、 第 37 条对 1979 年《刑法》第 32 条的修改完善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第 37 条的内容界分 | 第43-58页 |
一、 第 37 条前段关于酌定免刑情节规定的理解 | 第43-51页 |
二、 第 37 条后段关于非刑罚处罚措施规定的理解 | 第51-58页 |
第三节 第 37 条的外部关系 | 第58-69页 |
一、 第 37 条与其他免刑条文的关系 | 第58-61页 |
二、 第 37 条与第 13 条的关系 | 第61-67页 |
三、 第 37 条与第 5 条的关系 | 第67页 |
四、 第 37 条与第 63 条的关系 | 第67-69页 |
第四节 第 37 条的法治使命 | 第69-77页 |
一、 优化犯罪人处遇 | 第69-70页 |
二、 丰富量刑个别化 | 第70-71页 |
三、 推动刑罚轻缓化 | 第71-77页 |
第二章 《刑法》第 37 条的理论根基 | 第77-113页 |
第一节 学说根基 | 第77-95页 |
一、 综合的刑罚目的观 | 第77-87页 |
二、 相对的罪刑法定观 | 第87-95页 |
第二节 理念根基 | 第95-104页 |
一、 谦抑节制的刑法理念 | 第95-99页 |
二、 人本宽和的司法理念 | 第99-104页 |
第三节 政策根基 | 第104-109页 |
一、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104-107页 |
二、 综合治理的社会政策 | 第107-109页 |
第四节 权力根基 | 第109-113页 |
一、 刑事权力的规训特质 | 第109-111页 |
二、 无刑之刑的规训策略 | 第111-113页 |
第三章 《刑法》第 37 条的实践考察 | 第113-163页 |
第一节 第 37 条实践的双重面向 | 第113-140页 |
一、 定罪免刑:第 37 条实践的审判面向 | 第114-125页 |
二、 微罪不诉:第 37 条实践的检察面向 | 第125-140页 |
第二节 第 37 条实践的程序控制 | 第140-147页 |
一、 定罪免刑的程序控制 | 第140-141页 |
二、 微罪不诉的程序控制 | 第141-147页 |
第三节 第 37 条实践的指标约束 | 第147-157页 |
一、 绩效考核与指标约束 | 第147-151页 |
二、 指标约束与压力后置 | 第151-152页 |
三、 压力后置与疑罪从有 | 第152-157页 |
第四节 第 37 条实践的文书说理 | 第157-163页 |
一、 文书说理粗疏简单 | 第158-160页 |
二、 重要理由隐而不说 | 第160-161页 |
三、 司法文书的双面脸 | 第161-163页 |
第四章 《刑法》第 37 条的适用前瞻 | 第163-186页 |
第一节 展望适用前景 | 第163-164页 |
一、 法院适用前景 | 第163-164页 |
二、 检察院适用前景 | 第164页 |
第二节 缝合理论分歧 | 第164-173页 |
一、 第 37 条是否独立免刑事由之争 | 第164-165页 |
二、 第 37 条是独立的免刑事由之辩 | 第165-173页 |
第三节 统一条文引用 | 第173-177页 |
一、 统一第37 条在定罪免刑判决书中的引用 | 第173-174页 |
二、 统一第37 条在微罪不诉决定书中的引用 | 第174-177页 |
第四节 强化权利保障 | 第177-186页 |
一、 微罪不诉人员异议权保障乏力 | 第177-179页 |
二、 充分赋予微罪不诉人员异议权 | 第179-186页 |
余论 法治时代研究刑法条文的特殊使命 | 第186-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6页 |
后记 | 第196-1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