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导论 | 第8-18页 |
(一) 问题的缘由 | 第8-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 对罗尔斯理论的翻译和介绍研究 | 第10-12页 |
2. 对罗尔斯理论的批判性研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内容及其价值 | 第14-16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二、罗尔斯正义理论对人之处境的考量 | 第18-23页 |
(一) 作为“向死而生”人之存在 | 第18-19页 |
1. 人之为人的存在论处境 | 第18-19页 |
2. 无限敞开之中的人之存在 | 第19页 |
(二) 作为“自我理解”人之存在 | 第19-20页 |
(三) 作为“政治动物”人之存在 | 第20-23页 |
三、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实质正义诉求 | 第23-36页 |
(一) 实质正义及其标准 | 第24-27页 |
1. 实质正义内涵 | 第24-25页 |
2. 实质正义之前罗尔斯标准 | 第25-26页 |
3. 实质正义之罗尔斯标准 | 第26-27页 |
(二) 实质正义在正义实践中的重要性 | 第27-31页 |
1. “名实相符”的正义 | 第28-29页 |
2. “自尊与互尊”的要求 | 第29-30页 |
3. “自由的价值”的分量 | 第30-31页 |
(三) 实质正义在正义实践中的可达成性 | 第31-36页 |
1. 现代社会规范体系的复合性 | 第31-32页 |
2. “差别原则”的适用性 | 第32-33页 |
3. “重叠共识”的支撑性 | 第33-36页 |
四、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形式正义进路 | 第36-48页 |
(一) 形式正义及其基本要素 | 第37-40页 |
1. 形式正义的内涵 | 第37-38页 |
2. 形式正义的基本要素 | 第38-40页 |
(二) 形式正义在正义实践中的必要性 | 第40-44页 |
1. 现代国家治理的应然选择 | 第41-42页 |
2. 规则应用的普遍样式 | 第42-43页 |
3. 契约法权的先天结构 | 第43-44页 |
(三) 形式正义在正义实践中的有效性 | 第44-48页 |
1. 有效性之总体论证 | 第44-45页 |
2. 有效性之具体陈述 | 第45-48页 |
五、实质正义渡达之罗尔斯进路的批判性反思及应然选择 | 第48-61页 |
(一) 罗尔斯进路之批判性研究的简要回顾 | 第48-52页 |
1. 自由主义内部的主要批判 | 第49-50页 |
2. 自由主义外部的主要批判 | 第50-52页 |
(二) 对罗尔斯进路及其“批判性研究”的反思 | 第52-57页 |
1. “合作”还是“竞争”? | 第53-54页 |
2. 什么样的正义观? | 第54-55页 |
3. “制度”还是“美德”? | 第55-56页 |
4. 什么样的政府? | 第56-57页 |
(三) 再次“反思平衡”后的应然进路选择 | 第57-61页 |
1. 寓于一体的“合作”与“竞争” | 第57-58页 |
2. “对称性”正义观 | 第58-59页 |
3. 兼顾制度正义和人之德性 | 第59页 |
4. “合宜”政府 | 第59-61页 |
六、实质正义渡达之中国语境思考 | 第61-70页 |
(一) 中国语境意味着什么? | 第61-63页 |
1. 共同体的历史传统 | 第62页 |
2. 共同体的现实处境 | 第62-63页 |
3. 共同体的自我期许 | 第63页 |
(二) 实质正义渡达之中国语境意味着什么? | 第63-67页 |
1. 对社会组织方式的考察 | 第64-65页 |
2. 对社会规范体系的考察 | 第65页 |
3. 对社会治理模式的考察 | 第65-66页 |
4. 对政府自身建设的考量 | 第66-67页 |
(三) 如何在中国语境中渡达实质正义? | 第67-70页 |
1. “合作”与“竞争”的动态均衡 | 第67页 |
2. “正当性”与“实质性”的完美融合 | 第67-68页 |
3. “人之德性”与“正义制度”的良性互动 | 第68页 |
4. “中立性”与“适度性”的相望守驻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