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诱导形成瘤状结构的组织学特征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呼肠孤病毒科的植物致瘤病毒 | 第13-14页 |
·水稻病毒属 | 第13-14页 |
·植物呼肠孤病毒属 | 第14页 |
·斐济病毒属 | 第14页 |
·RBSDV | 第14-17页 |
·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 第14-15页 |
·传播介体和寄主范围 | 第15-16页 |
·RBSDV危害和病症 | 第16-17页 |
·植物瘤形成因素 | 第17-21页 |
·致瘤细菌 | 第17-19页 |
·致瘤病毒 | 第19页 |
·致瘤真菌 | 第19-20页 |
·致瘤线虫 | 第20页 |
·致瘤昆虫 | 第20-21页 |
·遗传因素 | 第21页 |
·植物致瘤机制研究 | 第21-25页 |
·细胞周期调控 | 第22-23页 |
·分生组织调控 | 第23-24页 |
·植物激素调控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瘤状结构的细胞病理学特点分析 | 第26-45页 |
·材料 | 第26页 |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仪器 | 第26页 |
·试剂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30页 |
·玉米病株及瘤状结构外部形态观察 | 第26-27页 |
·瘤状结构内部形态观察 | 第27-28页 |
·组织切片 | 第27页 |
·切片染色 | 第27-28页 |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 | 第28-30页 |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 第28-29页 |
·免疫胶体金标记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病株及瘤状结构外部形态 | 第30-31页 |
·瘤状结构内部特征 | 第31-43页 |
·内部形态结构 | 第31-32页 |
·酸性品红染色 | 第32-35页 |
·碱性品红染色 | 第35-36页 |
·番红-固绿染色 | 第36-38页 |
·甲苯胺蓝染色 | 第38-41页 |
·苯胺蓝染色 | 第41-42页 |
·胼胝质免疫胶体金标记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瘤状结构与RBSDV相关性分析 | 第45-54页 |
·材料 | 第45页 |
·植物材料 | 第45页 |
·仪器 | 第45页 |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8页 |
·冷冻切片制作 | 第45-46页 |
·免疫荧光标记 | 第46-47页 |
·Western blot检测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病毒蛋白在玉米植株内分布 | 第48-49页 |
·瘤状结构中病毒蛋白的免疫荧光标记 | 第49-51页 |
·瘤状结构中病毒蛋白的免疫胶体金标记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诱导瘤状结构形成的相关基因筛选 | 第54-72页 |
·材料 | 第54-55页 |
·植物材料 | 第54页 |
·仪器 | 第54页 |
·试剂 | 第54-55页 |
·方法 | 第55-61页 |
·表达差异蛋白分析 | 第55-57页 |
·玉米叶片总蛋白提取 | 第55页 |
·总蛋白质的裂解与定量 | 第55-56页 |
·蛋白质的荧光标记 | 第56页 |
·双向电泳 | 第56-57页 |
·凝胶扫描与图像分析 | 第57页 |
·表达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和分类 | 第57页 |
·基因转录水平差异分析 | 第57-61页 |
·植物总RNA提取 | 第57-58页 |
·内参基因选择 | 第58页 |
·CDNA合成 | 第58-59页 |
·半定量RT-PCR | 第59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第59-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9页 |
·表达差异蛋白分析 | 第61-66页 |
·双向电泳 | 第61-63页 |
·质谱鉴定和功能分类 | 第63-66页 |
·基因转录水平差异 | 第66-69页 |
·内参基因选择 | 第66-67页 |
·半定量RT-PCR | 第67-69页 |
·qRT-PCR | 第69页 |
·讨论 | 第69-72页 |
第五章 全文小结及展望 | 第72-74页 |
·全文小结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