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5页 |
1 植物抗逆相关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2 高等植物转录因子特征 | 第12-13页 |
·什么是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 | 第12页 |
·转录因子作用的分子机理 | 第12页 |
·高等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 | 第12-13页 |
·DNA结合域(DNA-binding domain) | 第12页 |
·转录调控域(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domain) | 第12-13页 |
·核定位信号区(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 | 第13页 |
·寡聚化位点(Oligomerization site) | 第13页 |
3 植物抗逆相关转录因子 | 第13-21页 |
·AP2/ERF类转录因子 | 第13-14页 |
·MYB类转录因子 | 第14页 |
·bZIP类转录因子(Basic leucine zipper,bZIP) | 第14-15页 |
·WRKY类转录因子 | 第15-16页 |
·NAC类转录因子 | 第16-21页 |
·NAC转录因子结构特点 | 第16-17页 |
·NAC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 | 第17-18页 |
·NAC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 第18-21页 |
4 转录因子的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植物转录因子的功能突变分析 | 第21-22页 |
·植物转录因子的瞬间转化表达分析 | 第22-23页 |
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试验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白羊草NAC类转录因子基因BiNAC的克隆 | 第25-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试验材料 | 第25-28页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25页 |
·主要的酶与试剂 | 第25-26页 |
·试验药品 | 第26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3页 |
·白羊草总RNA的提取(Trizol法) | 第28页 |
·白羊草总RNA的检测 | 第28-29页 |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29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中间序列的克隆 | 第29-30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0-31页 |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31页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31-32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蓝白菌落筛选法) | 第32页 |
·重组质粒菌液检测 | 第32页 |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 | 第32-33页 |
2 白羊草BiNAC基因cDNA全长序列的克隆 | 第33-37页 |
·引物设计 | 第33-34页 |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34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3'-cDNA的克隆 | 第34-35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5'-cDNA的克隆 | 第35-36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组DNA的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序列分析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白羊草组织总RNA的提取及鉴定 | 第37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cDNA特异片段的RT-PCR扩增 | 第37-38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cDNA特异性片段克隆测序结果 | 第38-39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 | 第39-40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cDNA的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实验方法的选择 | 第42-43页 |
·RNA质量对实验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白羊草BiNAC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4-57页 |
1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5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5-46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46-47页 |
·白羊草BiNAC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功能 | 第47-53页 |
·白羊草BiNAC蛋白序列信息注释 | 第47-48页 |
·白羊草BiNAC蛋白信号肽分析 | 第48页 |
·白羊草BiNAC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8页 |
·白羊草BiNAC蛋白的跨膜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白羊草BiNAC蛋白疏水性分析 | 第49-50页 |
·白羊草BiNAC蛋白磷酸化位点分析 | 第50-53页 |
·白羊草BiNAC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 第53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53-54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进化树的构建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白羊草BiNAC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7-66页 |
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5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7-61页 |
·引物设计 | 第57页 |
·材料处理 | 第57-60页 |
·白羊草总RNA的提取(Trizol法) | 第58-59页 |
·白羊草总RNA的检测 | 第59页 |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59-60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60-6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组织差异性表达分析 | 第61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1-64页 |
·4℃低温胁迫处理对白羊草BiNAC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1-62页 |
·ABA胁迫处理对白羊草BiNAC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2页 |
·PEG胁迫处理对白羊草BiNAC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2-63页 |
·NaCl胁迫处理对白羊草BiNAC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3页 |
·黑暗胁迫处理对白羊草BiNAC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3-64页 |
4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白羊草BiNAC基因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66-74页 |
1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2 试剂 | 第66-67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67页 |
3 方法 | 第67-71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67页 |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1302-BiNAC-GFP的构建 | 第67-69页 |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67-68页 |
·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及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68-69页 |
·白羊草BiNAC基因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69-71页 |
·洋葱表皮细胞的制备 | 第69-70页 |
·金粉悬液的准备 | 第70页 |
·金粉-复合体的制备 | 第70页 |
·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细胞 | 第70-7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71-72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71页 |
·白羊草BiNAC-GFP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71-72页 |
5 讨论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白羊草BiNAC基因转化拟南芥及初步检测 | 第74-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82页 |
·材料 | 第74-76页 |
·植物材料 | 第74页 |
·菌株及载体 | 第74页 |
·试剂 | 第74-75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75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75-76页 |
·方法 | 第76-79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76页 |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1302-BiNAC-GFP的构建 | 第76页 |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BiNAC-GUS的构建 | 第76-78页 |
·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us)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8-79页 |
·转化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 | 第79页 |
·拟南芥的转化 | 第79-80页 |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80页 |
·卡那霉素抗性的筛选 | 第80页 |
·潮霉素抗性的筛选 | 第80页 |
·转基因植株DNA检测 | 第80-81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81页 |
·转基因植株的GUS染色检测 | 第81页 |
·转基因植株cDNA检测 | 第81-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82页 |
·含有表达载体的农杆菌的检测 | 第82-83页 |
·转基因BiNAC拟南芥的获得 | 第83-85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T_1代植株的GUS检测 | 第85-86页 |
3 讨论 | 第86-87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87-89页 |
1.研究结果 | 第87页 |
2.创新点 | 第87-88页 |
3.后续研究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9页 |
Abstract | 第99-101页 |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01-102页 |
附录二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