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hreadX操作系统的Ipv6隧道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图表索引 | 第10-12页 |
表格索引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2 ThreadX操作系统 | 第18-23页 |
·ThreadX操作系统 | 第18-19页 |
·ThreadX操作系统框架 | 第19-21页 |
·ThreadX操作系统的特点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IPv6过渡机制 | 第23-36页 |
·双协议栈机制 | 第23-25页 |
·隧道机制 | 第25-27页 |
·地址和协议翻译机制 | 第27-32页 |
·过渡技术的分析 | 第32-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双协议栈翻译机制与双向地址匹配机制 | 第36-42页 |
·双协议栈翻译机制(DSTM)原理 | 第36-37页 |
·向地址匹配机制(BDMS)原理 | 第37-39页 |
·DSTM机制与BDMS机制的优缺点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IPv6隧道实现 | 第42-58页 |
·IPv6隧道分析 | 第42-49页 |
·IPv6隧道功能的具体实现 | 第49-56页 |
·IPv6隧道功能测试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OMNeT++仿真实现和结果分析 | 第58-68页 |
·OMNeT++仿真平台 | 第58-60页 |
·双协议栈翻译机制(DSTM)仿真 | 第60-62页 |
·双向地址匹配机制(BDMS)仿真 | 第62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7 总结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