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岩体边坡失稳机制与治理方法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本文研究路线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层状岩体边坡失稳机制的研究 | 第18-27页 |
·层状岩体边坡的分类 | 第18-19页 |
·层状岩体边坡的破坏机理 | 第19-22页 |
·近水平层状岩体边坡破坏机理 | 第20页 |
·同向缓倾层状岩体边坡破坏机理 | 第20-21页 |
·同向陡倾层状岩体边坡破坏机理 | 第21页 |
·近直立层状岩体边坡破坏机理 | 第21页 |
·反向层状岩体边坡破坏机理 | 第21-22页 |
·层状岩体边坡的破坏模式 | 第22-25页 |
·层状岩体边坡失稳的力学模型 | 第25-27页 |
第3章 层状岩体边坡治理方法的研究 | 第27-43页 |
·层状岩体边坡治理方法简介 | 第27-33页 |
·预应力锚索支护 | 第27-30页 |
·锚杆支护 | 第30-31页 |
·抗滑桩支护 | 第31-33页 |
·锚索加固层状岩体边坡的研究 | 第33-36页 |
·锚索加固机理的研究 | 第33-35页 |
·锚索加固受力分析 | 第35-36页 |
·群锚效应理论分析 | 第36页 |
·锚索支护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3页 |
·锚索长度对于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锚索与坡面夹角对于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38-40页 |
·锚索间距对于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影响安全系数的各因素综合分析 | 第41-43页 |
第4章 集丹公路层状岩体边坡失稳分析及治理方案 | 第43-62页 |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43-44页 |
·地形地貌条件 | 第43页 |
·地层岩性条件 | 第43页 |
·地质构造条件 | 第43-44页 |
·气象水文条件 | 第44页 |
·地震烈度 | 第44页 |
·边坡失稳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有限元方法分析边坡失稳的原理 | 第44页 |
·有限元方法分析边坡失稳的优势 | 第44-45页 |
·边坡失稳的强度折减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强度折减方法分析边坡失稳的原理 | 第45-46页 |
·强度折减方法分析边坡失稳的优势 | 第46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数学模型 | 第46-47页 |
·地质模型 | 第47-48页 |
·岩体模型 | 第48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48-49页 |
·层状岩体边坡失稳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层状岩体边坡失稳计算结果图 | 第49-52页 |
·层状岩体边坡失稳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同向缓倾层岩体边坡下推力的计算 | 第53-55页 |
·锚索支护设计方案 | 第55-58页 |
·锚索剪应力控制设计方法 | 第55-56页 |
·锚索支护方案确定 | 第56-57页 |
·锚索加固区域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7页 |
·锚索支护后边坡的有限元模型 | 第57-58页 |
·锚索支护后的计算结果图 | 第58-59页 |
·锚索支护前后的位移、应力及应变的对比分析 | 第59-62页 |
第5章 层状岩体边坡失稳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72页 |
·层状岩体边坡失稳的内在影响因素 | 第62-68页 |
·岩层倾角对层状岩体边坡失稳的影响 | 第62页 |
·岩层厚度对层状岩体边坡失稳的影响 | 第62-63页 |
·岩层倾角与岩层厚度对层状岩体边坡失稳的综合影响 | 第63-64页 |
·结构面对层状岩体边坡失稳的影响 | 第64-66页 |
·影响层状岩体边坡稳定性的其他内在因素 | 第66-68页 |
·层状岩体边坡失稳的外在因素 | 第68-71页 |
·时间效应 | 第68页 |
·风化作用 | 第68页 |
·水的作用 | 第68-70页 |
·地震作用 | 第70页 |
·人类工程活动作用 | 第70-71页 |
·层状岩体边坡失稳因素的汇总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2-74页 |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一、已发表论文 | 第83页 |
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