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触媒理论的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研究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目录第10-13页
插图清单第13-15页
表格清单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3页
   ·研究的背景第16-17页
     ·历史背景第16页
     ·现实背景第16-17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研究的目的第17页
     ·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8页
     ·研究内容第18页
     ·研究方法第18页
   ·理论支撑和文献综述第18-22页
     ·理论支撑第18-20页
     ·文献综述第20-22页
   ·论文的基本框架第22-23页
第二章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23-32页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相关概念阐释第23页
     ·城市既有住区第23页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第23页
     ·环境更新的概念第23页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国内外相关理论发展演变第23-27页
     ·国外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发展演变第24-25页
     ·国内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发展演变第25-27页
   ·国内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存在的问题分析第27-29页
     ·选择盲从性第27-28页
     ·更新表象性第28页
     ·协同局限性第28页
     ·责任缺失性第28-29页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新诉求第29-32页
     ·多元化发展趋向第29页
     ·个性化形象建构第29-30页
     ·人性化宜居理念第30页
     ·整体化协同意识第30-32页
第三章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中触媒理论的引入研究第32-40页
   ·城市触媒理论及相关研究第32-34页
     ·城市触媒的产生背景第32页
     ·城市触媒的概念解读第32-33页
     ·城市触媒在国内的应用研究第33-34页
   ·城市住区环境更新引入触媒理论的契机第34-35页
     ·更新触媒激发住区环境活力第34页
     ·更新触媒保障健康持续发展第34页
     ·更新触媒促进环境价值提升第34-35页
     ·更新触媒实现多方协同共建第35页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的触媒作用形式第35-36页
     ·触媒的控制性第35-36页
     ·触媒的引导性第36页
   ·触媒理论作用于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触媒效应第36-40页
     ·空间效应第37-38页
     ·时间效应第38-39页
     ·激活效应第39页
     ·持续效应第39-40页
第四章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触媒模式塑造第40-50页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触媒选择第40-41页
     ·空间区位因素第40页
     ·规模大小因素第40页
     ·地域年代因素第40-41页
     ·类型价值因素第41页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的触媒分类及特征第41-44页
     ·更新触媒的分类第41-43页
     ·更新触媒的特征第43-44页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触媒控制第44-46页
     ·环境现状的保存第44-45页
     ·环境功能的强化第45页
     ·环境生态的修复第45页
     ·环境形式的创造第45-46页
     ·环境空间的重构第46页
   ·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触媒引导第46-47页
     ·更新的选择引导第46页
     ·更新的集聚引导第46-47页
     ·更新的互补引导第47页
   ·既有住区环境更新触媒实施保障策略第47-50页
     ·分类划分第47-48页
     ·多方共建第48页
     ·政策引导第48-49页
     ·公众参与第49-50页
第五章 基于城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案例下的触媒分析第50-68页
   ·上海卢湾区田子坊案例分析(功能转换型)第50-60页
     ·田子坊环境更新的现状分析第50-53页
     ·田子坊环境更新的调研分析第53-56页
     ·田子坊环境更新的触媒控制第56-58页
     ·田子坊环境更新的触媒引导第58-59页
     ·小结第59-60页
   ·合肥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实例研究(功能改善型)第60-68页
     ·合肥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现状分析第60-62页
     ·合肥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调研分析第62-64页
     ·合肥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触媒控制第64-66页
     ·合肥市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触媒引导第66-67页
     ·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研究结论第68-69页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录:调查问卷表 1第73-74页
附录:调查问卷表 2第74-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徽州古建筑墙体营造技艺及改善保护
下一篇:基于孟塞尔系统的北京历史街区色彩特征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