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工程材料一般性问题论文--工程材料力学(材料强弱学)论文

金属、生物系统中夹杂与界面的力学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2页
第一章 绪言第12-14页
第二章 应力梯度作用下金属中夹杂的迁移速度第14-29页
 §2.1 引言第14页
 §2.2 模型与公式推导第14-17页
 §2.3 界面应力场的求解第17-19页
 §2.4 夹杂的迁移速度第19-23页
 §2.5 讨论和总结第23-25页
 §附录 2A第25-26页
 §附录 2B第26-29页
第三章 位错与任意非均质体相互作用的近似连续介质理论第29-43页
 §3.1 引言第29-30页
 §3.2 基本方程第30-33页
 §3.3 实例分析和讨论第33-41页
  §3.3.1 算例分析:孔洞第33-35页
  §3.3.2 算例分析:气泡第35-36页
  §3.3.3 算例分析:剪切带第36-37页
  §3.3.4 算例分析:刃位错与裂尖塑性区的作用第37-41页
 §3.4 结论第41页
 附录 3A第41-43页
第四章 界面扩散导致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蠕变率第43-61页
 §4.1 引言第43-44页
 §4.2 模型和方程第44-53页
  §4.2.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蠕变模型第44页
  §4.2.2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蠕变模型第44-46页
  §4.2.3 界面扩散基本方程第46-47页
  §4.2.4 夹杂内应力场的求解第47-49页
  §4.2.5 蠕变率表达式第49-50页
  §4.2.6 模型的尺寸效应第50-53页
 §4.3 双向载荷对蠕变率的影响第53-56页
 §4.4 常应变约束下的应力松弛第56-59页
 §4.5 讨论第59-60页
 §4.6 结论第60-61页
第五章 多晶金属薄膜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第61-71页
 §5.1 引言第61-62页
 §5.2 解析模型和公式推导第62-66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66-70页
  §5.3.1 恒定应力载荷下的蠕变第66-67页
  §5.3.2 薄膜晶体分离失效第67-69页
  §5.3.3 恒定应变约束下的应力松驰第69-70页
 §5.4 结论第70-71页
第六章 薄膜导线中夹杂在电场作用下迁移与形态演化的相场法模拟第71-81页
 §6.1 引言第71-72页
 §6.2 相场法模型第72-75页
 §6.4 结果和讨论第75-80页
  §6.4.1 椭圆形夹杂第76-78页
  §6.4.2 楔形夹杂第78页
  §6.4.3 夹杂的各向异性第78-80页
 §6.5 结论第80-81页
第七章 表面改性对纳米颗粒穿透细胞膜能力的影响第81-98页
 §7.1 引言第81-84页
 §7.2 模型和方法第84-87页
  §7.2.1 耗散分子动力学(DPD)方程第84-85页
  §7.2.2 系统的长度和时间尺度第85页
  §7.2.3 模拟模型第85-87页
 §7.3 结果和讨论第87-95页
  §7.3.1 自由能分析第87-90页
  §7.3.2 表面改性对纳米颗粒的转动约束第90-92页
  §7.3.3 表面改性对颗粒临界穿膜力的影响第92-95页
 §7.4 总结第95-96页
 §附录 7A第96-98页
第八章 石墨烯穿透细胞膜机理的研究第98-125页
 §8.1 背景简介第98-99页
 §8.2 石墨烯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实验观察第99-101页
 §8.3 石墨烯片穿透细胞膜的动态模拟第101-106页
  §8.3.1 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第101-102页
  §8.3.2 具有粗糙边界的石墨烯片穿膜模拟第102-104页
  §8.3.3 不同粗糙边界的穿膜模拟第104-105页
  §8.3.4 具有封闭边缘的石墨烯第105-106页
 §8.4 石墨烯纳米片的穿膜模拟第106-115页
  §8.4.1 石墨烯纳米片的穿膜模式第106-109页
  §8.4.2 表面改性对石墨烯纳米片穿膜的影响第109-113页
  §8.4.3 角部垂直穿膜的热力学解释第113-115页
 §8.5 石墨烯穿透膜过程的量化分析第115-119页
  §8.5.1 石墨烯穿膜模拟的全原子模型及结果第115-118页
  §8.5.2 穿膜过程自由能变化的解析模型第118-119页
 §8.6 生物成像实验第119-121页
 §8.7 结论第121-122页
 §附录 8A第122-125页
第九章 表面氢化对石墨烯同素异构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第125-133页
 §9.1 背景简介第125-126页
 §9.2 模型与方法第126页
 §9.3 模拟结果与讨论第126-131页
 §9.4 结论第131-133页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41页
 §10.1 本文主要结论第133-135页
 §10.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35-136页
 §10.3 展望第136-137页
 §附录 10A第137-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59-161页
致谢第161-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葡聚糖基“智能”纳米凝胶的自组装辅助制备及生物应用研究
下一篇: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晶磁性薄膜及其相关性能研究